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诚信管理与金融服务共促交易市场发展

发布日期: 2017-07-13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际联席会2017年度会议诚信·金融论坛观点集粹

  建构大数据诚信体系、招投标生态圈新金融,将诚信管理融入交易活动。这是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际联席会2017 年度会议“诚信·金融论坛”的主旨议题,来自交易机构、金融机构、科技软件公司的从业人员就相关话题展开研讨。

  蒋海春:(海南高德企业征信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大数据诚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中明确指出,推行信用报告制度,鼓励市场主体运用基本信用信息和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尤其在政府采购与招标投标领域,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当前面临交易需求难以科学确定、信息搜寻筛查、决策、监督和矫正成本高等棘手问题。

  具体来看,在确定交易需求的过程中,招标文件常常不能详尽描述标的技术参数、评价方法和交易条件。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供应商常会出现三种不诚信表现,即提供伪造虚假材料谋取中标、中标后恶意拒签或拖欠合同、假冒伪劣产品履约,获取非法利益。

  政府采购方的不诚信表现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将政府需求和倾向强加于采购过程。还有些采购部门随意改变准入门槛,无偿增加没有涉及到的服务事项,借口拖延付款等直接或“变相”违约。

  在信息搜寻筛查、决策、监督和矫正期间,随着交易对象的多样化、交易条件的复杂化,不同类型的交易涉及大量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以及法律约束,会增加决策的难度和工作量,继而增加了决策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的增加则是因未选对最适合的交易对象或决策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当发生合同争议时,以质疑、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司法仲裁等方式解决。

  上述担保和救济途径所带来的经济上和时间上的损耗则提高了监督和矫正成本。

  鉴于此,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对公共资源交易颇为重要,建立大数据诚信体系势在必行。推进诚信体制建设需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既要重视诚信教育在构建政府采购诚信环境的作用,也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廉政和法制教育,而大数据诚信的构建需要全面、可靠、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彭芳:(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一科科长)

  将诚信管理融入交易活动

  近年来,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谋求健康长效发展,对交易主体信用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和使用,实施探索性措施,成效显著。

  交易中心真正的主角并非工作人员,而是交易主体各方,他们在平台的行为规范、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平台的公众形象。在这其中,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的大部分工作在交易平台进行,他们的行为对交易中心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交易中心在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后,决定先行对这两方主体开展诚信管理。交易中心在不断摸索总结的基础上,配合上级主管部门针对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相继出台了两个办法,对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在交易现场的工作行为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考核评价办法,由交易中心根据两个办法对两方主体的工作行为进行日常考核管理。

  日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人员的出勤情况、现场遵章守纪情况、遵守职业道德情况、业务素质能力及工作公平、公正性等。

  中心定期对考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出具考评结果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并将优秀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通告被考评人所在单位,同时将考评结果在交易大厅、评标区及网上进行公示。

  上述举措实施后,相关企业(单位)较以往更重视内部管理,对员工加强了培训,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人员在交易现场的工作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交易中心处在交易活动的第一线,实行对评标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在交易现场的工作行为、工作质量必须进行现场监督,因此,日常考核工作对这两方人员的管理具有及时性和客观性。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参与交易活动的市场主体开展诚信管理, 是完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交易中心还将诚信管理深入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作出了新的工作部署,即分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可采集的信用信息,形成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记录标准目录。分析在公共资源交易流程中可使用信用信息的环节,形成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使用标准目录。收集汇总信用信息使用情况,定期形成公共资源交易不良行为记录名单。逐步实现与市级“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对接、交换与共享,推动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激励守信约束失信。

  丛杉:(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公司网络金融部现金管理室副经理)

  构建招投标生态圈新金融

  内部系统复杂度高、保证金来款难区分、保证金退款太耗时、串标错标调整复杂、处理效率慢纠纷多、统计分析上报低效……

  这些都是交易主体在应用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招投标电子服务系统过程中,时常面临的不便。针对上述问题,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自1999年起,便着手开发与公共资源交易环节相关的招投标管理系统。

  在此期间,检验检疫局电子收费系统、法院拍卖保证金代管系统、招标通1.0、京牌小客车司法处置保证金系统、招标通2.0、橙e招拍挂系统、招标通3.0、平安易招标系统陆续上线并投入运行。

  经过多年的开发及应用实践,平安银行招投标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交易主体“操作不便的烦恼”,让招投标电子应用更为快捷和简便。

  今年,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在以“互联网+招标采购”为核心依托,积极构建招投标生态圈、新金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拓新。其招投标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渐呈“定制化”趋势,进而最大程度的方便交易主体执行招投标电子化操作。

  在涉及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招投标管理系统的创新和研发上,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建设背景与战略思考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