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公务出行尝鲜新能源车分时租赁

发布日期: 2017-12-08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

  11月6日,安徽暨合肥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启动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政务大厦、安徽省司法厅等多个单位分时租赁站点正式投入运营。近期,安徽将在各个公共机构单位投放车辆40辆,根据站点建设进展情况,逐步投放车辆。

  同样尝鲜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还有四川的省直机关,11月21日,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有关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已在省高级人民院、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国税局等23个单位投放新能源自助分时租赁汽车83辆,建设充电基础设施104套。

  随着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的推动,全国多地公共机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分时租赁业务,推进公共机构出行变革,掀起了新一轮浪潮。

  分时租赁市场迎来爆发

  分时租赁,也可以理解为汽车共享,是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自助式车辆预订、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公车改革同步推进,公车改革总体思路是取消公务用车,目的是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减少灰色的公车滥用,但公务出行用车的需求并没有因此减少。与此同时,在新能源电动车不断进入汽车市场的大背景下,分时租赁凭借其便捷、经济、集约等优势,逐渐赢得政府机关用户的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17年1—10月,国家累计出台32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包括征求意见稿5项),涉及到宏观、补贴、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技术研发、智能网联等诸多方面。分部委来看,工信部涉及出台的政策最多,达到10项(征求意见稿2项),国家发改委涉及出台10项,科技部、交通部、国务院、商务部、能源局等部门均有相关政策出台。

  其中《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对“分时租赁”这一新生出行业态的认可。这无疑给分时租赁运营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将对分时租赁规模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综合来看,《指导意见》门槛不高,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持积极态度。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分时租赁市场布局。目前全国共有6300余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用于分时租赁的新能源电动车会突破100万辆。

  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选取“三网一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分时租赁运营模式,即“互联网、车联网、桩联网”+停车位智能管理的运营模式,通过建设项目互联网移动应用端(APP)、微信端及第三方平台引流等互联网平台入口,实现用户24小时自助注册认证、取车用车、还车扣费,实时查询订单状态、线上交流交互等功能,实现无人值守,满足了用户更智能、更便捷、低成本车辆租赁服务需求,平台开展“随租随行,随还随停”的商业模式。在合肥市内任何合法社会公共泊车位均可还车,最大程度地方便人们取还车。在采用用车时长分钟计费的同时,增设3小时、6小时、包夜及包天等套餐计费方式,不仅降低了人们出行的用车成本,还提高了平台用户的黏性,提高了车辆使用频次,降低了车辆闲置率,提升了营业收入。

  这些信息都反映一个基本事实,在公务出行领域,以汽车为载体的出行模式中,政府的政策引导方向是聚焦增量的载体,良性作用会逐渐释放出来,新能源电动车的分时租赁市场正在迎来爆发。

  政策吹暖风,分时租赁入风口

  9月22日,被外界强烈关注并热议的汽车双积分政策几经沉浮后终于尘埃落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5部门联合出台《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的方向已是不可阻挡。《管理办法》的推出将缓解我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面临的尴尬局面,此前面临的找投资难、停车难、违章业务处理难等问题或将逐步解决。

  所谓“双积分”,一个是燃料消耗积分管理办法,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办法。简单来说,每一家年产量或者进口量高于3万辆的传统乘用车企(新能源车积分门槛从原《征求意见稿》的5万辆降低到 3万辆,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考核范围,但符合国际惯例),传统燃油车的油耗需要达标,新能源车的电耗也需要达标。达标了就有正积分,不达标则累计负积分。次年年初结算时,车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两类车的负积分填平归零。如果无法顺利归零,企业则会面临限产或禁售的惩处。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即将实施,可以预期今后几年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全面爆发,抛开《管理办法》对中国整车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单就汽车分时租赁领域而言,《管理办法》证明了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这次是国家层面又一次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出台支持政策,将有利于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以及企业的投资信心,针对这些利好车企将付出更多努力来进一步完善业务的推广,新能源相关产业链都将受益;随着更多的传统车企与合资车企转向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整车价格有望下探到合理区间,分时租赁企业运营成本的大头——“购车成本”将会显著降低;新能源汽车供给的激增以及资本的流入,也意味着相关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完善,停车难、充电难等分时租赁运营的痛点也将尽快消解。

  绿色共享,推动公共机构出行变革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的需求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而交通拥堵的现状和多地限购问题给消费者出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环保共享的理念在汽车产业逐渐渗透。

  汽车分时租赁赶上了汽车能源的电动化和使用共享化两大热点趋势,得到了用户和产业链各主体的积极拥抱和关注。分时租赁是需要出行就有车用,不用车就能“摆脱”车,类似于不带司机的打车服务。尤其是分时租赁新能源车,既有国家补贴,购买成本低,同时使用成本就是电费,成本跟燃油车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租赁新能源车费用很低。业内专家认为,分时租赁是一种汽车共享文化,能大大提高车辆使用效率,保护环境,作为政府部门,如果能率先推广分时租赁,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还能对社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用。

  今年6月,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启动探索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机构的推广应用,首批30家单位被纳入试点单位,其后与经过公开招标的6家中标企业、运营商自主进行接触、商谈“双选”。此事近日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11月下旬,省司法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23个省直机关引入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83辆,充电基础设施104套。以省司法厅为例,该厅采取比选方式确定合作单位,于10月底前完成了5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正式投用。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创新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消费变革,构建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出行生活方式,按国家及四川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力争建成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全省各级公共机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节约能源资源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分时租赁模式是在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平台上运行,有助于政府对公务车的管理,可以减少公务用车的腐败和对公务人员的影响,也满足政府“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的需求。“希望政府能够以强制性的手段在各级部门推广,尽快将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业内专家呼吁。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之势已经锐不可当,公车改革后的公务出行方式将越来越引人关注。但公务用车与一般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不同,公务车分时租赁或租赁服务更加受制于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跨越的障碍也更多,同时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形势下,运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公车分时租赁不同于一般社会用车,如何把握这个度,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车领域的乱象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共资源网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