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9-01-30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一个年度的热词,一个年度的缩影。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热词,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其中,“店小二”与公共资源交易息息相关,也成为各地公共交易机构创新服务方式、转变服务理念的重要标识。
回顾2018,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稳步前行,硕果累累。《公共采购》杂志特别组织公共资源交易年度十大热词评选,不见面开标、最多跑一次等十大热词入选。
机构改革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度推进,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在运行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机构规格有所提升,同时,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务服务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直属机构;重庆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作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部门管理机构;河北省在公共资源交易监督办公室的基础上新成立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山西省将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职能、省级政府采购中心职能整合,重新组建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级政府采购中心),作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保障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也意味药品采购、土地和矿业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行业主管部门的调整。
最多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改革首先在浙江提出,并迅速在政务服务领域掀起热潮。2018年,“最多跑一次”席卷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并延伸出“一次都不跑”“零跑路”等多种形式,不少交易中心还制定了“最多跑一次清单”。
武汉推出“武招通”微信公众号,丽水上线运行微信小程序、宜昌开发公共资源手机APP……各地积极推动交易从PC端向移动端延伸,让市场主体少跑路。济南等地通过应用二维码和电子水印防伪技术,实现通知书网上打印,既保证中标通知书法律效力,又免去了招标人到窗口打印的环节。南京、深圳、海门等地还推出“快递式”服务,即快递寄送中标通知书或其他材料,免去市场主体跑路负担。无锡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实现与“电子发票平台”数据对接,提供交易收费、电子发票的开具和获取等业务功能。这些创新做法打通了全流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最多跑一次”落到了实处,收获市场主体的频频点赞。
数据赋能
当前,国家大力强调数字政府,“大数据管理局”成为各地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也意味着各地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作为市场交易的“晴雨表”也将发挥更大价值。
数据赋能就是要以数据来说话、用数据决策、以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服务。全流程电子化打通了交易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数据。各地积极清理交易数据,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定期发布公共资源交易形势分析报告。数据分析内容也从单纯的交易规模展示和分类数量分析、市场主体关联度分析拓展到产业分析、GDP预测等,更大程度上发挥大数据在提升监管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服务高效化、精准化,为政府科学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在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专题研讨会上也指出,把公共资源与大数据两大主题紧密连接起来,把汇聚、慧治、惠民与大数据发展的要求嵌入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打造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到位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
参与招投标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资源交易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各地交易机构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为企业办事提效率、减收费、优服务。
在为企业降费减负方面,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设置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融资窗口,全年帮助79家民营企业融资1.82亿元,严格执行交易服务费减收政策,全年减收3.74亿元。
不见面开标
“远程开标”是全流程电子化的难点之一。实现远程在线开标,投投标人无须为参加开标会而奔赴交易中心,打破传统场内现场交易模式,不仅解决市场主体负担,也可以吸引更多外地企业参与投标,提升项目竞争力。2018年,远程开标迅速崛起,江苏省南通市的“不见面开标”交易系统还荣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成果。
“不见面开标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在线实时开标、文件远程解密、在线提出异议、数据实时查询、在线获取开标结果,整个过程严谨、严密、紧张、有序并留痕迹,用时仅10多分钟,相比动辄半日线下开标,效率大幅提升,并且充分保障了投标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监督部门提供了诸多便利。
“不见面开标”在全国引发热议。江苏省还以南通“鸿雁不见面开标系统”为蓝本,开发了省标准版,计划2019年在全省推广应用“不见面开标”。?此外,济南、贵阳、湖州、黔南州等地也陆续开出不见面开标第一标。
金融服务平台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上线金融服务平台,把线下门槛高、程序多、审核慢的担保贷款变为线上门槛低、程序少、审核快的信用贷款,可以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申请“投标贷”或“中标贷”,在线办理投标保函、投标保险,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减轻企业负担。
丽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即将上线运行的金融服务平台由云采科技公司打造。该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融资服务”模式,实现交易信用与金融服务无缝对接、数据共享,帮助银行精准放贷款,高效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政府、企业、银行三赢的平台。
信用备忘录
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是当前各地强化监管的重要举措。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个部门在签署《关于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备忘录》,联合惩戒的对象是违反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并被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招标人、采购人、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采购代理机构、评标评审专家以及其他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这意味着,强化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监管有法可依。
各地积极配合,加大不良行为公示和“黑名单”管理力度,“信用中国”网站作为信息的统一归集平台也定期公布失信信息,起到了良好的震慑效果。
一些省市还出台了关于“信息修复”的相关办法,例如,山东省规定4类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在没有其他“黑名单”记录等信用瑕疵的情况下,可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企业信用修复实行审核审批两级把关,登记机关对企业提交材料进行初审,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作出是否移出决定。
异地评标常态化
异地远程评标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等众多原因,异地评标在2018年才进入常态化,与此同时,各省市还积极尝试跨省异地评标。
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工作规程》《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异地远程评标工作规程(试行)》以及《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异地远程评标技术规范(试行)》。这是全国首次发布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工作规程和异地远程评标技术规范。
跨省远程异地评标也迎来新突破,从小范围的零星试点转向大规模积极尝试,连云港—聊城、贵州—海南、昆明—贵阳、湖北—兵团、长沙—武汉—合肥等跨省异地评标项目时有发生,进一步提升了电子化发展水平,也为全国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店小二
“店小二”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是店家带给顾客美好体验的重要因素。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进,“店小二”逐渐演化出新义,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服务为基本着力点,加快角色转换,积极发扬“店小二”精神,创新服务方式,从招投开评定各个环节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提出“零门槛”“零拖延”“零障碍”“零距离”的“四个零”服务,建立平台服务清单,取消了纸质材料和前置条件,取消重复核验,有效减少了工作环节、增强了平台服务功能。株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交易事项网上办理,开标前各事项办理时限由过去的三个工作日压缩到半天。
全程监管
此前,“监督平台”建设一直滞后于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随着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的推进,交易信息“数据孤岛”状态被逐渐打破,加之大数据分析、信用指数系统等的应用,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各地2018年度的工作重点。
江苏全力推进“e路阳光”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全程监管。河北以统一项目代码为主标识建立招标投标数据共享体系,牵头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行政监管平台,实现监管实名、公正监管、数据共享、一门受理、协同监管等。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发的“晶项链”服务平台串联项目所有标段信息,真实反映项目情况,“交易慧眼”提示交易风险或廉政风险,助力智慧监管。黄石市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平台可量化管理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对交易重点环节实现串围分析、异常分析等。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