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6-06 11:54:42.0 作者:《公共采购》杂志
当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开,使得PPP成为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第七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研习班上,PPP专家、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雄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PPP的内涵,分析了PPP项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讲解了PPP模式操作流程以及项目选择和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PPP模式要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基于此,张雄胜认为,PPP模式的实质是政府购买服务。在适宜的项目中选择采用PPP模式,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减缓融资压力;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的是盈利,其最重要的诉求是合理回报。
张雄胜认为,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作为两个利益诉求不同的主体,其合作关系恰如一场“各有目的”的婚姻,这场婚姻追求双赢,但也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危机,因此需要在婚前协议明确职责,约定利益如何共享,风险如何分担。例如:在某项目中,前期投资由双方共同承担,当盈利达到某一比重时,政府可享受部分盈利;若约定期限内未达到预期盈利,政府需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对社会资本进行补偿。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项目设计、建造、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理共担。同时,政府部门作为项目发起者,有责任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进行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物有所值”是选择PPP模式的前提
PPP模式适用于政府有责任提供,且投资规模较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张雄胜表示,“物有所值”是选择PPP模式的前提。因此,在项目之初,政府应统筹分析新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确保采用PPP模式效益高于政府单独投资。
PPP模式的实现要经历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项目移交5个阶段。首先政府经过项目筛选、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确定新建项目采用PPP模式;其次确定项目管理架构,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采购文件;然后对社会资本的响应文件进行评审,择优选择合作伙伴。合同签署后,双方可组建项目公司,着手实施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需对项目进行绩效监测和评估,直至完成项目移交。
最后,张雄胜还总结了PPP项目落地的一些经验教训。首先,政府作为PPP项目牵头组织者,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提高对PPP的认识,重视PPP项目的推介。其次,PPP项目的落实需要建立高效的PPP联审机制,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合规性、PPP模式的适用性、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物有所值”,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应当参与到联审机制建立中。最后,PPP项目的实施要建立适宜的价格、合同调整机制,合理划分风险,确保对社会资本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