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行业先锋把脉公共资源交易改革

发布日期: 2017-06-08 14:49:58.0   作者:《公共采购》杂志    

—“2014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研习会”纪实

7月 2日—7月 4日,由《公共采购》杂志社主办的“2014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研习会”在青岛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级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领导以及交易中心负责人及业内知名专家 100余人就涉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分享。

在会上,《公共采购》杂志社副总编程华年从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角度,向与会代表解读了发改委《关于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

监督管理层面设计至关重要

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丁贵桥在会上表示,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南美的很多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是一直无法实现进一步发展,有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体系不公平没效率。以巴西为例,2014年巴西的世界杯计划预算投入100多亿美元,真正投入实施起来超预算三倍之多,也反映出巴西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不当,腐败现象非常严重。

我国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后,也面临相同的课题,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招投标体系九龙治水、分散交易、同体监督是无法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由此看来,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深层次地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推进我国社会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那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管体系如何建设呢?丁贵桥局长提出了 10个建设方向: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运行规则、对交易平台实行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诚信体系、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择优择强的机制、专家库的建立、考核与培训、建立社会监督制度、与各部门的协调、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建设、质疑投诉的处理、对省市县三级平台的监督和执法检查。

在授课过程中,丁局长还就招投标监管的细节问题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会上有地方领导提出,专家打分能否公开?丁局长回答道,目前专家打分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公开,但大部分地方未公开,因为公开评标有一定的顾虑,相应供应商对自己的产品得到的分数高低不满,并进行投诉,会妨碍招标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存在专家不专的现象,粗糙评标。所以公开的条件还不够,但公开专家评标是个趋势。

另外,对于招标文件的审核,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均有审核权,那么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协调?如何分工?

“目前,对招标文件的审核首先是行业主管部分进行把关,但难以排除一些“量体裁衣”的情况,所以主要还是以综合监管为准,综合监管部门授权中心去审核,中心有权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各行业规定进行审核修订,但双方要在互相协商的基础上对招标文件进行把控。

此外,交易中心一般是事业单位,不具备监督职能,但对整个交易过程具有管理职能,监督具有处罚权,而管理没有处罚权,但是管理过程中发现违规现象有阻止权,有权向监督部门进行汇报,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就如机场的安检人员对乘客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交给机场警察等去处理,所以交易中心的管理成分中有类似监督权,但是没有实质的处罚权。”丁局长说。

此外,与会者对丁局长授课中提到的湖北现行的招标文件范本十分感兴趣,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并且现场有多数参会者提出要湖北省的这一系列范本,丁局长首先详细讲解了招标文件范本的特色,并慷慨提出把湖北的范本无偿分享给大家,希望共同创造出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发展大环境。

电子平台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

招标采购实现信息化是《征求意见稿》着重强调的内容,培训中,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刘先杰作了题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讲座。他结合多年来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历程,紧贴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的实际特点,首先充分概括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的现状,对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改革模式进行了分析,从业务的实际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接着根据目前IT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公共资源改革的方向和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他建议各地根据当地改革模式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联内通外的信息服务链,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成,为各方当事人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任务执行全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同时又兼顾执行系统与监管系统的衔接。整个讲话生动形象,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将公共资源几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刘先杰主任的讲座得到与会各地领导、专家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回去以后将把学习到的经验和做法融入实际工作中。

刘先杰主任介绍,合肥各类公共资源招标信息统一通过“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网”对外发布,并与国家、省级网站联网,在省、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时刊登公告,扩大公告的知晓面。目前网站日均访问量已超过10万人次,2006年12月至今,总访问量已突破1.8亿人次。截至目前,投标企业会员征集已超14000家。

刘主任强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各地公共资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情况,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联内通外”的信息服务链和业务处理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成,为各方当事人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任务执行过程的电子化、流程化,同时又兼顾执行系统与监管系统的衔接。

以信息化建设引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对现行的监管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和创新,把“人治”让渡给“机器”,以机管人,减少人为因素,直至归零,努力使阳光操作成为常态。

具体为横向能联结公共资源监管部门、招标人、供应商、代理机构、专家等各方主体;纵向能贯穿公共资源交易的各个业务环节。

多年来,合肥电子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不断大胆创新,成效斐然。

经济效益方面:2013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场操作的项目超过4500个,如全部使用网上交易综合平台进行,工程类项目按1500个计,平均每个项目按照5家投标单位,每个投标单位节省 1000元计算,企业每年节省费用达到 750万;采购、产权、土地类项目按 3000个计,平均每个项目按照 3家投标单位,每个投标单位节省 500元计算,企业每年节省费用达到 450万,所有项目共节约 1200万左右。

社会效益方面: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交易及开评标系统建设完成后,招标人、投标单位都基于该系统实现网上招投标流程,工作人员也基于该系统实现网上招投标审核,使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招投标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减轻了传统纷繁复杂的琐碎工作,同时通过标书电子化把厚厚的纸质标书改为电子标书,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大大减少企业的投标成本,有效降低了社会运营成本。

政治效益: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工程招投标更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在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未出现打招呼、批条子等干预、插手招投标现象,也未出现干部在招投标过程中有腐败问题。在合肥大建设中,每年投资 300亿至 500亿元,到目前未发现一个干部、公职人员有贪污受贿行为,未发生一起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未拖欠一份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为合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上交易平台的建设,通过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评标,从机制上保证招标投标的独立和公正,无疑是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举措。

从 2014年开始,根据公共资源交易的新形式和新发展,合肥开始搭建全新的系统平台,具体思路:1.总体架构要清晰:紧密型或松散型 ;2.依据《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原有系统作为原型,充分调研业务需要,从而开发新的平台;3.有能力的按照云计算的模型构建支撑能力强、灵活性高、易扩展的电子招投标云服务总体框架,尚不具备能力的按传统方式构建;4.统一建设基础资源库、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安全措施;5.探索建设交易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

制度+科技创新新典范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籍峰,就济宁市长期以“坚持‘科技+制度’全力打造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新模式”的特色管理方式及取得的各项成绩进行讲解。

近年来,济宁市把监管工作作为公共资源交易的重中之重,立足工作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加快电子化交易步伐,走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制度”的监管模式,有力提升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节约财政资金和源头防腐治腐的重要作用。

2013年底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进行了又一次深化改革,充实调整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赋予其履行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责,对进场交易活动进行综合监管和提供服务,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情况实施再监督。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国土、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在中心设立窗口,履行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政审批和监管职责。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心设立派驻工作室,对行业主管部门和交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监察及效能监督。近半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条块结合、协调联动、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符合现阶段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实际,较好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理顺了监管主体,明确了监管职责,调动了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在行业主管部门与交易服务中心之间搭建了相互制衡的关系,变一家监管为多家监督。这种行业监管、中心再监督的形式,防范了管理漏洞,有效保护了干部,减少了“权力寻租”、“潜规则”等腐败行为的发生。济宁市下属的县市区也都根据各地实际,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其中县市都组建了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前,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互为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组织架构和交易网络,保证了工作健康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载体。依托科技进行监管,具有规范统一、提高效能、制约各方的巨大优势。自 2011年起,济宁市将电子化运行作为监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边探索完善、边实践总结,先后投入 1000多万元,开发了多套软件,成功打造了全程监管的电子化运行平台。

附件:文件名文件名文件

Tags: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