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地交易机构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作为,不仅解决公共资源交易堵点、痛点,提升交易管理服务水平,而且完善交易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办事环节更加精简便捷,让交易各方“不跑路,零等待”,让市场主体有获得感。
2018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年会高峰对话环节以“科技创新让交易既有‘速度’又有‘温度’”为主题,邀请5位嘉宾进行交流研讨。
发言嘉宾对本单位2018年的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分享了好经验、好做法。各单位在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共同作用下,结合当地特点,在速度和温度方面狠下功夫,成果显著。
主持人:贵单位采取了哪些创新做法让交易既有“速度”
又有“温度”?
梅德华:
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较早地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主要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以工程建设招投标每年2000余个项目计算,通过网上制作投标文件和网上投标,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料印刷费、交通食宿费等成本近1亿元。
二是提高交易效益。对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而言,交易电子化实现了注册登记、信息发布、开标评标、资料归档等环节的网上办理,一键操作。对投标人而言,交易电子化实现了网上下载标书、网上投标和答疑。这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方便,也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以专家资源共享为例,湖北建成全省统一的综合评标专家库,入库专家达1.5万人次。省市县三级通过本地端口网上抽取专家,实现全省专家资源共享,解决专家不足难点。湖北还着力推进全省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四是遏制违规行为。电子化取消了线下报名环节,投标单位信息在开标前得到有效保密。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电子投标文件制作IP和电脑硬件的识别,可以有效遏制围标串标。通过大数据分析交易主体的相关性,可以挖掘交易违规线索。湖北省通过对各投标单位资格预审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一家单位报名参加资格预审41次,实际仅两次到场,最终查出该投标单位多次参与围标串标,并进行了严肃处理。可以说,科技创新为挖掘围标串标线索,保障交易公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吴剑明: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昆明市作为全国公共资源电子招标投标创新试点城市。自此,昆明开始全方位的电子化平台建设,交易效率大幅提升。2018年以来,中心着力在服务上做好文章。
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融资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通过平台,中小微企业可申请“投标贷”或“中标贷”,缩短贷款申请时间,推动项目尽快落地。云南某建设工程公司已成功申请近300万元“中标贷”,相比过去企业自己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节省了数月时间,为投标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
中心还着力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与贵阳完成两例远程异地评标,充分发挥了公共资源电子化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了贵阳—昆明两地异地评标合作机制。
张福新:
让交易有“速度”有“温度”,就是要加速推进交易电子化,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交易各方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优化营商环境。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着力从三个方面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网上办、远程评、用数据。
“网上办”就是推进全过程电子化交易,推进最多跑一次。中心按照“马上办、线上办、一次办”的要求,出台“最多跑一次”清单,实现“网上办、零跑腿”服务事项1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23项,没有“需要跑两次或两次以上”事项。
“远程评”就是积极开展远程异地评标。中心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与武汉、合肥联合完成三地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并逐步推进远程异地评标的常态化、规范化,实现专家资源的区域共享。
“用数据”就是开展大数据分析,为交易服务提供建议,为交易决策提供支撑。中心每季度制作数据报告,分析交易形势。以2018年第三季度为例,公共资源交易累计完成3192宗、1435.88亿元,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变的特点。
刘锋:
中心在搭建电子化交易服务平台的同时,重视发挥专业平台价值,为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服务。以采购文件编制为例,中心创新推出编审分离制度,编制岗专业高效,审核岗层层把关,确保文件编制高效完善。在50多个项目的文件编制过程中,向采购人提出合理意见370多个,采纳率超50%,让采购人充分感受到交易中心贴心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服务能力。
中心在四川全省率先开启政府采购小额交易淘宝模式,2017年2月上线运行至今,完成交易近3000宗,交易规模达3300万元,为采购人小规模分散采购提供了便利。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对收缴的违纪物品公开电子竞价拍卖,将拍卖所得上缴国库,充盈财政。中心还在全省启用投标保证金电子担保保函。截至目前,中心共为63个项目办理165份电子保函,保函金额 61.3万元,释放了8120万元的保证金,有效解决了投标企业的保证金缴纳负担。
刘启武:
提升交易服务和温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提升服务本位意识,做好“店小二”,公管办要加强交易管理,管理交易平台。
青岛市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推进“零见面、零跑腿、零费用”改革,努力提升“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一库三平台”——交易主体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行政监督平台。
一体化平台自2017年12月20日上线试运行以来,已完成了千余个招标采购项目的线上交易,实现全程电子化、网络化、标准化,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流程网上留痕、可溯可查,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平台建设完善过程中,青岛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打破了多家CA数字证书不兼容和互认的壁垒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多“锁”互认和一“锁”多用,为企业节省了再次购置费用。
主持人:您认为全国哪些交易平台在提升交易服务和
温度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学习借鉴?
梅德华:
三人行必有我师。各地在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有很多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例如,湖北省正在着力推进在线办理投标保函,乐山的做法为湖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考。
吴剑明:
江苏全省在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提出运用众筹理念,利用全省资源,由省级平台牵头,各地市配合,推动各方面工作深度开展,形成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应用。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全省各平台价值,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湖北省率先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云平台,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提高了线上办理速度,保障了电子开评标和音视频传输的稳定性,同时还便于汇聚各类资源,开展大数据分析。
长沙、合肥、武汉、南昌开展跨区域合作,签订《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框架协议》。今年,长沙与武汉、合肥还联合完成三地远程异地评标。四城市合作联盟的成立对实现专家资源共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应积极探索尝试。
张福新: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三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百花齐放。公共资源交易机构之间应加强交流协作,取长补短,经验共享,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
刘锋:南京、广州、杭州等地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服务线上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是各地交易中心学习的榜样。
刘启武: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整体而言,南方城市的改革进程早于北方,平台建设完善程度和电子化实现程度优于北方,昆明、合肥、长沙、杭州、宁波等地都形成了很好的经验。
主持人:请您用一句话总结对深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
改革的期许?
梅德华:
要持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程序的规范转向结果的公正,真正发挥交易平台服务交易主体、管理交易事项的价值。
吴剑明: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要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侧重点不同,应灵活把控。
张福新:
唯创新不止步,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供给,立足服务职能定位,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协同治理水平。
刘锋: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基层形成的好的经验应当在全国共享。《公共采购》杂志作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专业媒体,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业内交流的平台,成为经验分享的通道。
刘启武:
尽管各地改革路径不完全一致,但改革的目标始终如一,就是要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科技改变未来,唯有加快全流程电子化,才能真正让公共资源交易沐浴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