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评审专家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副研究员高太山
《公共采购》杂志总编辑何晶
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李光友
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屈天威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张石波
济南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牛连平
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叶向阳
当前,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深度融合成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效率、公平为标志的公共资源交易正在迎来数字驱动智慧交易新篇章,各地交易机构不断创新,运用智能手段,形成了众多科技创新成果。
“广联达杯”2018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科技成果大赛旨在分享创新成果,推动智慧交易。经过紧张的现场评审,最终角逐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1名。
实现“三流合一”,保障药品安全
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引发全国人民对疫苗安全的关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药品高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维护药品安全,公共资源交易机构责无旁贷。本次科技大赛上,山东省和广州市的药品采购平台、湖南省的疫苗采购交易系统备受关注。
广州药品集团采购(GPO)平台真正实现了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和“两票制”,对于药品采购全流程监控意义重大。通过引入两家金融机构,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资金结算延伸至药品采购环节,形成药品采购、物流、结算闭环,所有业务均在平台上完成,保证了交易的真实性和货款支付的及时性,避免了平台之外的交易,加强了对药品流通环节的溯源和跟踪管理。
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平台积极主动与现代药品配送企业ERP对接,能将医疗机构发给配送企业的订单自动分拣,就近传到相应的配送中心,企业对医疗机构订单的响应速度,平均减少6个小时,有效提高了三日到货率,整个过程无人值守,实现了药品采购订单的自动流转,也大大减轻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负担。
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研发的“互联网+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全程信息化管理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投标、在线审核、在线交易、在线结算、在线监管。系统以中心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为枢纽,以疫苗生产企业及产品资质信息、医疗机构与企业交易和货款结算信息为核心内容,可实时获取上游生产企业供应链物流安全运转状态,同时与下游疫苗接种机构数据互联互通,确保疫苗采购交易、储存、运输、使用长期全过程可追溯。
应用前沿科技,创造智慧交易
各地交易机构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远程互联、人脸识别等前沿科技应用,实现交易方式变革和交易平台转型升级。
“江苏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和“远程评标智能协调系统”协调配合,利用数据交互技术,以流媒体、加密技术为辅助手段,实现在保密状态下达到全省评标专家资源共享,大幅提高评标工作效率和评标透明性,实现评标“智能化”。系统还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与已建成的专家人脸特征库进行特征分析,并将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与各地门禁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专家无停留通过门禁系统。
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大数据战略推动平台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投标人、评审专家等交易参与各方的行为进行关联度分析,还原并捕捉市场交易主体围标、串标等违规痕迹,对可能存在的异常项目和异常主体进行重点展示及提醒,方便监管部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建筑业产值进行预测,对当地建筑产业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经营成果等进行分析预测,为当地政府制订计划提供依据。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围绕破解系统繁多难关联、数据分散难集中、交易进程难看清“三难”问题,搭建“晶项链”服务平台,打通与现有10个专业交易系统的通道,各节点、各环节、各进程、各类文件、各种开评标音视频、各办理人员等260个信息点在一张电子清单中一览无遗。系统还在交易重点环节和敏感节点中设置72个监控点,形成“交易慧眼”,实行红、黄、蓝灯三级预警显示,及时发现、快速锁定交易中各类异常情况,为监管提供第一手资料。
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于2017年6月上线成都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云平台,全市范围共享共用,服务同质同效,实现了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的转变,推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进入一体化发展、一盘棋运行的新阶段。
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前沿科技的应用,还表现在将成熟技术创新移植应用,开创公共资源交易移动服务新模式。例如,开设微信号,发布各类信息,方便市场主体查询;开发APP,提供手机业务办理服务。
丽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家正式上线的公共资源交易小程序——“丽水掌上交易” 移动服务平台,实现了交易从PC平台向移动平台的扩展和延伸。“丽水掌上交易”不仅能提供交易信息,办理多种交易事项,同时还是支付结算平台。借助微信支付平台的支付渠道,平台用户可快速完成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小额支付,无需实地缴纳。
潍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出“交易通”APP,投标人可通过APP随时随地了解所有项目信息,掌握一手资讯。更为重要的是,APP可实现通过手机在线进行投标报名,真正实现“轻点手机,报名无忧”的指上交易。
推广远开异评,深挖平台价值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交易机构着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从关注平台建设到关注平台运行效益,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市场主体获得感逐步增强。
青岛市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提出“三个零”服务,在构筑全市“一库三平台”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招标备案“零跑腿”,场地预约“零见面”,投标“零费用”,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进入“零”时代。
远程开标和在线监管是当前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平台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黄山市在实现全辖区、全领域、全流程电子化率超过95%的基础上,整合虚拟现实场景交互、远程多线程同步解密、全自动无人值守、远程视频交互、屏幕捕捉等多项创新技术,开发了“远程开标”系统,实现了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开标活动的全新突破。
科技创新改变了交易方式,也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监管手段服务。遂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搭建电子化、规范化、透明化“一网三平台”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手段,形成从招标备案、交易过程、交易异常预警、在线音视频、在线投诉举报处理、招标异常处理到标后监管、音视频回查等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让监管更加科学。
齐齐哈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电子化固化交易流程,改变人工操作的状况,降低人为干预因素,遏制权力寻租可能。电子交易平台试运行以来,交易项目质疑受理宗数下降了23%,有效质疑项目宗数下降了36%。中心的电子评审系统还可以通过对投标文件制作机器码、电子文件上传IP地址、造价软件加密锁等信息的雷同性进行分析、自动识别,第一时间向评审专家提示,精准打击围标串标。
拓展移动办事,营造一流环境
智能数字化终端和系统营造了一流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让来中心办事的人员充分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这是交易中心落实“放管服”的重要举措。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首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单位。中心制定交易服务系统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规范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操作,充分发挥电子服务系统的数据汇聚功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各交易系统电子招标采购全流程信息数据,实现动态记录、留痕追溯,并将交易系统依法交互的交易信息、信用信息推送至相应电子监管系统,推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的动态协同,进一步提高行政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作为“移动办事”的典型代表,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着力建设办事大厅网上和自助服务系统,不仅科学合理配置了自助服务区域及相关硬件设施,还可提供招标公告发布,物业、交通、水利、综合交易等项目报名,综合交易项目法人入库登记,信用报告查询并打印等多项自助服务。中心还创新推出“二维码”服务指南,办事主体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各类交易服务指南,方便快捷,传播度广。
安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智能化集成总控系统及可视化场地管理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管理系统无缝集成,为各交易主体带来了智能化的体验。场地管理系统避免了无关人员进入,同时避免不同项目专家之间的交流。招投标系统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对每天的项目开评标情况自动截取,自动保留,自动刻盘,可供实时查询或调取。中心还与黔东南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异地智能备份,使得电子交易数据更加可靠、安全地存储。
优化交易服务和管理,要坚持科技支撑和制度建设并存。湘西自治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出12345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实行1项交易全流程记录,开展2项日常考评,编制3种交易报告,记录4本管理日志,建立5类专业台账,实现交易“全流程、全跟踪、全记录、全留痕”,服务型交易平台日臻完善,交易秩序、投资环境持续向好。
科学制定标准,破解采购难题
在深度完善统一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各地交易机构也积极为优化政府采购等各类交易系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四川省政府采购中心把标准配置参数值作为突破口,组织专家、供应商反复论证了“四川政府采购网省级网上竞价采购系统标准配置参数值”,涉及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服务器、扫描仪等25类商品。供应商产品入商品库时,必须按“标准参数值”填写筛选参数项。网上竞价采购系统内设置商品标准配置库,避免采购人盲目选择,减少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工作量。
投标人获取投标文件是参加政府采购的第一道环节。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往往设置了报名、注册、备案、提供证明等或高或低的门槛,限制投标人投标。
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标准文本编制工作室”研究制定了招标文件标准文本,不仅有效避免了招标文件“量体裁衣”,还可确保投标人第一时间下载获取招标文件,直接促成了投标人线下少跑路。
电子匿名评审,加强信用监管
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多、金额大,围标串标易发、多发。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监管部门必须在强化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手段上下功夫。
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着力加强信用监管,搭建工程建设领域综合诚信数据库,可为政府投资项目招标采购单位提供投标企业真实的信用信息,对查有行政处罚、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能自动预警提醒,阻止一些不良企业进入招投标市场。公共资源交易“黑名单”制度实行以来,通过数据库,市本级共查到31宗项目25个投标人被限制投标。
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造的“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电子化匿名投标及自动化资审”平台体系为保证交易公平提供了有效手段。在投标阶段,通过无记名、无关联项目的投标方式,系统能有效保证投标文件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投标截止后,开标截止前,投标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开标签到和投标文件及保证金的关联操作并完成电子投标文件的自助解密,系统自动对投标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资质、项目经理及负责人资格与招标条件进行比对;对项目经理状态、企业及人员诚信信息、保证金到账情况、无行贿犯罪记录进行核查,避免人为因素。
BIM技术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前沿技术,在招投标环节逐渐应用。2018年5月16日,全国首个应用BIM技术的电子招投标项目“万宁市文化体育广场-体育广场项目体育馆、游泳馆”项目在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顺利完成开评标工作。借助BIM的可视化优势,评审专家可三维查看项目,动态展示施工过程,方便评委专家对静态进度计划的理解,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组织进行更加精准的评审。BIM技术的应用,让评标过程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完善细分系统,服务多类交易
随着公共资源交易进场项目的不断增多,各地交易机构适应发展的需要,研发出多项创新系统,服务各类交易。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研发版权在线登记系统,让版权登记人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完成版权登记工作,并在线下载有效的作品登记证书,极大方便了广大权利人。通过该系统在线登记以后,明确作品权利归属,保障作品交易安全,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加工贸易废料交易服务平台创造性地实现了“变废为宝”。平台提供人性化的网络竞价模式,为品类繁多、交易复杂的各类废料交易提供独有模式。平台的资金结算系统采用财务科目、分录等记账模式,既保证了财务结算的严谨又满足了平台交易的时效性,同时实现财务日记账、银行日记账、业务日记账的统一。
创新金融服务,扶植小微企业
投标保证金缴退是招投标流程中程序复杂、工作量较大和容易出错的环节,采用电子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手段易泄密、低效和不安全等问题。
阿坝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保证金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共支付结算管理系统,可以提供本行及跨行支付结算服务,实现对多家银行账户保证金统一缴纳、智能退还。保证金退还时,系统还将自动校核投标人的备案网银账户与交款网银账户是否一致,确保退款安全。
延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标保证金智慧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保证金缴纳和退还全流程电子化,还设置一个利息子账户,用于所有项目标段的结息和付息。待招标工作结束之后,只需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退款指令,系统实时为投标单位计算利息,投标单位无需前往中心和银行网点,即可享受本息一次性到账的便捷服务,保障了投标单位的权益。
大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适应投标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的发展趋势,为投标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电子保函全流程在线办理金融服务,得到投标人的支持和肯定。
临沧市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在进一步深化服务功能,为进入本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全国投标企业提供在线融资数据服务。企业在线提交融资申请,在线选择金融机构,在线委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收集企业信息并提供给所选金融机构。只要数据齐全,金融机构可以实现秒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