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办分离是市场管理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所谓“管”,指的是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管;“办”指的是交易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包括组织招标活动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和评标专家所从事的与招投标相关的一切活动。
集中监管,破解“同体监管”难题
如何实现管办分离,切实解决同体监督?只有整合各行业招投标的监管职能,通过政府授权或行业职能委托的方式,明确由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机构实施对公共资源交易的集中统一监管,才能实现综合联动管理。
宁波市从2016年3月1日开始按照政府令对工程领域的招投标实施统一监管,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的行政主管部门,即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成立招投标监督管理中心,接受市发改委、住建委、交通委、水利局等13个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执法委托,实现市本级招投标活动的第三方集中监管。实践已经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效破解了“同体监管”、监管力量分散和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
标前标中标后联动监管是一种创新的做法,但稍有不慎会造成招投标严格规范程序化操作的混乱及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在大数据时代,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项目前期审批过程的数据和审批成果在标中加以应用。在标中环节承担监管责任的监管部门应在前期主动介入服务,辅导招标人了解招投标政策规定,指导招标人制定好招标方案。项目实施过程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当将项目中标价及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技术标)等项目结果信息应用到标后施工等环节的管理中。
拓展专家资源,动态管理考核
当前,由于评审专家数量少且涉及行业面广,评标专业划分过细,造成某些专业专家数量不足。特别是政府采购类专家,分成四个层级,动辄几百个专业类别,有的专业只有5~10人,导致专家成为“常委”,评标专家与投标人“勾结”现象频发。
因此,评审专家专业划分不宜过细。在专家质量与数量有矛盾时,应当质量服从数量,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进入“门槛”。只要在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工作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中级职称的人员,能够胜任评标工作的,都可以选聘成为专家,从而进一步丰富专家库。
互联网远程异地评标也是解决评审专家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但在当前,还面临着各地评标办法不统一、专家“异地互认”困难以及专家评价及行政处罚不容易开展等问题。
对于专家的管理,要坚持贯彻一标一评,动态管理。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评审类别,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量化标准,严格专家打分,对专家考评结果进行公开,并使之与专家选聘和清退严密挂钩,从而形成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