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余奇: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传统信息技术的纵向升级,也是“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如何把这些新技术“拿来”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对此,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余奇在本次研习班上分享了广州“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金融”的做法。

       部署“云应用”

       “云”是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云应用”是云计算技术在应用层的体现,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广州交易中心的平台系统正是在“云”上构建。

       据余奇介绍,广州交易中心根据服务对象和搭建云的目的不同,在自建“私有云”的基础上,先后与“阿里云”“超算云”和“腾讯云”等运营机构合作,借“公有云”之力,打造出混合云平台,把平台服务搬上“云”端,并先后打造了“云+网+端一体化土地和矿业权交易系统”“政府采购电商云采购平台”“桌面云系统”,提升了平台服务保障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

       优化“网应用”

       通俗地说,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就是抛弃纸质文件和减少线下跑腿环节,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完成交易活动,以实现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广州交易中心按照“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建成“广交易”电子交易平台,进场项目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市本级公共服务平台横向联通市本级交易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纵向联通国家和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平台网络。同时,广州交易中心完善了一网通办的服务模式,把平台服务能搬到网上的全部上网,推进交易全流程透明化运作,基本实现“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

       广州交易中心在“互联网+”跨界融合方面也有创新举措。据余奇介绍,广州交易中心将交易业务融合“互联网+交易+金融”新思维,与银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交易融资平台,为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目前,广州交易中心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了 “保证金循环贷”产品。投标人凭已交付的投标保证金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在向交易中心征信核实后,即可发放贷款。若该贷款又用于投标保证金,则又可以此再获贷款,循环不息,盘活沉淀资金。该产品的创建使投标企业可直接向合作银行提出贷款诉求,能有效取代民间融资方式,降低投标企业资金成本,也可降低银企合作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银行业务范围,调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

       创新“端应用”

       随着互联网连接方式的多样化,终端设备也多样化,手机、Pad也逐渐成为平台服务的重要工具,信息获取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微信小程序和APP应用程序转变。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的服务终端不局限在传统的PC应用,交易在线操作从PC端向移动端等延伸。譬如,广州交易中心自主研发的微信公众服务系统,已实现了项目信息、场地信息等的查询,问题的在线咨询,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土地竞价微信小程序通过手机实现土地竞买掌上报价,让竞价不受空间限制,有效提升土地交易的便捷性,节约交易成本,延伸服务链条。此外,场内还设有自助查询机、自助缴费机、自助报名机和办公设备等自助服务终端,为服务对象提供安静的场所自行操作设备进行现场办公。

       探索“数应用”

       大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逐渐成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发生更深层次创新与变革的再生动力。

       广州交易中心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大数据课题研究,加快大数据应用。加强规划统领,编制完成《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交易中心数据资源目录、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中心、构建平台公共服务新体系等具体任务,以及大数据应用发展的保障措施;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了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中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的“深化交易大数据应用”等课题研究任务;创新数据应用,运用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交易过程数据,构建业内首个跨行业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体系”,倒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

        除此之外,广州交易中心还选择一系列反映公共资源交易规模、配置效益和市场热度的指标,构建广州公共资源交易指数体系,助力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经营发展、平台优化服务。

       明确智能化发展方向

       广州交易中心在平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将智能化作为平台发展的方向。

       余奇介绍,除了指纹识别以外,广州交易中心在场所安保管理、项目负责人现场签到中,利用“人脸识别”完成身份认证,有效防范场所安全风险和遏制项目负责人冒名顶替的造假现象,推进了交易主体身份识别智能化。同时,引入机器人提供智能服务,在业内首创人工智能机器人服务模式,解答咨询问题、介绍平台概况、自动巡检报警,丰富服务体验的同时推动平台服务向智能化发展。

       据统计,智能机器人在线客服月均回复问题5450个,占网络咨询总数的91.32%;实体智能机器人月均接访量达2275人次,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大效用

       余奇认为,未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万物互联、数据驱动、智能主导方面的特征将日益明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平台建设融合成为实现平台发展的现实选择。

       余奇表示,在服务方面,交易平台要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大效用,建立行业的O2O交易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发掘数据背后的潜藏价值,提供更具精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同时,要延长交易服务链条,深化移动终端应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掌上平台。在合作方面,要加强与金融等相关行业及其他交易平台的合作,跨界整合和共享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推动行业发展和实现多方共赢。

附件:文件名文件名文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