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8-09 来源:广东省水利厅网站
千百年来,惠州享受着母亲河东江的滋润,成就了这个古老的生态名城。
立足山和水的天然优势,惠州正在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金字招牌的使命不仅在于生态保护,也在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日前,惠州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东江流域取水量分配指标转让项目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正式挂牌。广东是全国水权交易7个试点省区之一,首宗水权交易挂牌,标志着广东试点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凸显惠州现代绿色化山水城市的改革担当。
交易的形成源于资源的稀缺。当前,我国开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质达标率三大水资源红线管理指标。在红线管理下,部分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等因素,用水指标颇为紧张。即使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东江流域,部分城市也面临用水瓶颈的制约。光靠行政手段进行总量控制,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各地的发展需要。
盘活用水总量指标,以破解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必须考虑的议题。在顶层设计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的工作部署。水权交易作为水权初始分配后的再分配机制,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水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方式,也是水权初次分配后的有益补充。
就交易模式而言,惠州的探索凸显地域的典型性。笔者了解到,在更缺水的北方地区,试点城市的交易模式更加细化。甘肃张掖市就核定单位工业产品、农户的用水量,并以水票交易的方式落实到个人身上。相对来说,包括惠州在内的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充沛,以个人用水量作为交易标的的做法可行性并不强;以城市的用水总量指标为交易对象更符合本地的现实,惠州改革探索的经验对南方地区更具借鉴意义。
从美国、智利、日本、澳大利亚和国内的山西清徐县、张掖市等地的探索来看,水权交易既可以倒逼缺水地区通过交易,而不是政府无偿配置来获取水资源,又能促使转让方和受让方更加注重用水效率,实现各方主体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转变。惠州转让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东江取水分配指标的尝试有着同样意义。
正如惠州市水务局负责人所言,水权交易本身也是发现价值的过程——不缺水的地区也可以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惠州水权交易营造了节水、护水的氛围,激发公众节水、护水的意识,社会意义丝毫不亚于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
从惠州的城市定位来看,水权交易探索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近年来,惠州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加强河湖治理、管理与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当前,瞄准“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定位的惠州,正在继续发力生态优势,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金字招牌发起冲刺。
对于惠州而言,不仅要一如既往地保护好山和水的生态,擦亮“好山好水好空气”城市招牌,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也要先行一步。水权交易的率先突围就是惠州以改革先行者的勇气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有力注脚。
用水指标转让并不意味着缩小自身的发展空间,恰恰相反,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换取的经济收益可以进一步用于水生态的保护,而且通过打造水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的高地,为惠州“绿色化发展”的底色添色加彩,凸显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绿色担当”。
惠州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东江流域取水量分配指标转让项目的挂牌,是惠州试水水权交易的第一步。据介绍,接下来将探索市内流域相关县区之间的交易。随着水权交易探索不断持续,惠州形成可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水权交易惠州经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