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9-30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墙内开花墙外飘香
“省市共建”彰显区域平台承载力
9月8日,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进场交易框架协议》,这标志皖能集团及其所属59家子公司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正式进入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省市共建的交易平台,一直致力于加强与省水利、交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的对接,实现省级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国土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省级地市耕地指标调剂以及水利部淮河委员会、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农垦系统等各行业项目进入平台集中公开交易。与此同时,农村产权、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其他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纳入统一平台体系工作也正在积极有序推进过程中,最终将实现交易平台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全覆盖。
除此以外,一大批中介机构代理的交易项目,如安徽省首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挂牌转让、巢湖半岛总体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安徽省首个高速公路PPP、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综合业务大楼工程等重大社会项目也进场完成交易。另外,央企铁路项目、非国有投资的肥东东方樾府项目、合肥市以外的涡阳、蒙城、无为、颍上、灵泉、太和、泗县等地项目也实现进场交易。
随着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省市共建的区域性综合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集聚效应日趋彰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交易中心共承接省级项目1589个,完成941个,完成项目预算资金384.35亿元,成交金额371.36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14.11亿元。
“市县一体”增强区域平台凝聚力
合肥市在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63号、皖政办〔2015〕64号文等相关文件过程中,将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落实,并印发了《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建设方案》,建设以市级平台为主体、县级平台为辅助,全市企业会员、专业评审、信用信息等交易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分级监管的全市综合平台体系。
通过几年的努力,合肥市在实现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已实现了制度规则、信息系统、服务标准、信息管理、评标专家等方面的全市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开展更加规范、高效。
2017年初,合肥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各县(市)、区(开发区)遵照执行的《合肥市2017年公共资源集中交易目录》,从而实现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进场标准、范围的统一。在平台整合方面,以“N合一”的信息化交易系统为平台支撑,实行“限额交易、分级管理、资源共享”模式,促进市辖各县(市)区交易实现“六统一”工作机制,市辖县区交易平台实现了全面整合。
上半年,“N合一”信息化交易系统共完成交易项目5490个,其中各县(市)区完成交易项目1277个。各县(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基本全部实现全流程网上招投标,网上报名、网上下载标书、网上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结果网上公示等交易环节均实现电子化,真正实现投标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整个投标过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上半年,市级平台网招率达90%以上,县级平台网招率也已达到80%。
在推进市县一体化方面,合肥市下一步将把提升市县一体化交易平台的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规范总则(V1.0)》以及平台服务升级的需要,借鉴相关成果经验,指导各县(市)区与市级平台看齐,不断提升县(市)区平台操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开展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实现全域范围内服务标准的统一和规范,有效提升各级平台的服务水平。
信用共享为行政执法提供威慑力
在信用共享方面,交易中心已建成内容详尽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息库,目前,交易主体(含招标人、投标人、代理人)信息库已审核入库各类交易主体4.5万多家,入库企业信息包括投标企业的资质、资格、业绩、工商注册、承诺书等基础信息,入库各类证书电子件超过10万件。所有投标企业资信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加强信用信息联建,积极推进实现CA多地互认,目前已与省内合肥、铜陵、马鞍山、宿州、阜阳实现交易主体跨区域认证通行,破解城市间CA壁垒。
交易中心下一步将进一步充实主体信用信息库数据资源,并在部分地区实现CA互认的基础上,向全省推广信用信息共享,推进全省联建,真正实现“一地注册,各地通用”。
同时,不断充实信用信息库,按照《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竞争主体不良行为处理办法》,对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投标企业,一律记入不良行为记录。将县(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不良行为记录、限制投标行政处罚等信息一并录入数据库,真正实现“一处受罚、处处受制”。
“徽采商城”为区域共享提供引领力
9月5日,“徽采商城”合作试点区域——淮南市寿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带领入围供应商代表来到交易中心参观交流,并现场完成企业库会员注册、企业资料信息审核、CA办理等事项。寿县“徽采商城”试点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徽采商城”联建共享机制的特点,进一步开拓了“徽采商城”的应用区域,让更多的交易主体体会到网上商城的便捷、高效。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商城——“徽采商城”于2016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徽采商城”建设之初便考虑省、市、区、县共用。目前,省内12个地市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使“徽采商城”成为区域交易机构合作发展的典范。2017年1月,省财政厅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徽采商城”,加强“徽采商城”在省级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应用。交易中心以此为契机,结合省级预算单位及兄弟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商城采取“1+3”(一个区域网站、三个子系统)架构部署。在12个城市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目前,合肥、芜湖、六安、滁州、马鞍山、池州、阜阳、淮北、宿州等地已实质性开展“徽采商城”的应用,形成网上商城联建共享机制。
今年3月,省财政厅再次下发通知在原“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非批量、非定点采购的商品采购,采购单位自主使用徽采商城”的基础上,将“原批量集中采购目录内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在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激光打印机、空调等12类通用办公设备纳入网上商城采购”。因此,交易中心不断调整完善网上商城系统,实现采购任务书从财政内网发起到财政外网批准再到网上商城采购,交易环节全程留痕、线上无障碍操作。 截至9月上旬,“徽采商城”访问量已突破1562万人(次),累计完成交易订单3.1万笔,交易总金额3.24亿元。
“互联网+政府采购”的跨区域合作,不仅提升了采购规模,调动了供应商供货积极性,推动了商城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城市间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公共资源交易机构之间的融合。通过全省12个地市的共同实践,“徽采商城”基本满足了政府采购单位对常用办公设备及办公用品的采购需求,有效提升了政府采购交易的全程电子化率,创新政府采购模式,提升政府采购效能,有效解决政府采购传统方式效率低下等问题。
墙内开花墙外飘香。交易中心在开展省市共建、市县区一体化、信用信息共享、网上商城联建共用、交易范围领域拓宽等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还开展专家资源共享、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等跨区域工作。
未来,交易中心将继续发挥区域综合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不断突破行政区域限制,进一步引导中直央企、安徽省外地市各类社会项目进场,拓展网上商城的推广使用范围,促进标准化建设成果在各县区及其他地市的推广,推进信用信息在省内外同行业间的互用互享,不断深化和扩展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构建覆盖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区域性综合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