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11-28 来源: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积极打造“阳光”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全力推进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扎实有效破解了一系列难题。2013年8月19日—2017年10月31日,累计完成电子化交易项目5494宗,成交总价约242.83亿元,节约财政资金约33.66亿元,资金节约率12.17%,比传统交易提高约30.86%。
近四年来,全市无一名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因违规干预公共资源交易受到党纪政纪处理或被追究法律责任,切实促进了宜宾市党风政风和社会政治生态建设。2015年7月,宜宾市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9个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省市之一,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全省第一个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
一、紧扣交易职能“散”的问题,改革管理体制。针对传统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交易项目管理分散、交易平台各自为政、交易过程不透明、交易监管难落实等弊端,从顶层设计入手,组建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推行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合署办公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全力构建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电子招投标管理体制。坚持“应进必进”原则,将分散管理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农村产权交易等5大板块、22大类、96小类项目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统一交易。
二、紧扣监督管理“软”的问题,完善规章制度。针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行业监督条块分割、多头监管越位缺位、行政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出让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的意见》《关于全面实行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现场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等60余项制度和规范,强化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编织了严密、管用的“制度笼子”。同时,升级完善公共资源的电子化交易综合监督平台,全面实现在标前、标中和标后所有招标投标环节中,分别接受监管部门、监察机构、社会公众等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互动式”综合监督。
三、紧扣传统交易“繁”的问题,推进技术创新。针对传统招投标模式交易信息沟通不畅、纸质资料传递慢、市场主体往返麻烦、评标专家难以管理等问题,探索“互联网+交易”模式,全面建成市县(区)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行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稳步推进远程异地投标、电子辅助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化繁为简,切实方便交易各方主体,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四、紧扣招标文件“乱”的问题,规范交易文本。针对招标文件存在的格式标准不尽统一、招标条件“量身定制”、技术指标倾向性描述、评标条件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规范制定、及时升级完善26个电子招投标文件范本,规范设置招标条件,格式化招标文件条款,科学设定评标指标,固化26项否决投标条件。建立政府采购项目需求论证、招标文件会审等9项制度,优化项目操作流程,切实减少了交易各方自由裁量和人为操作空间,全力补齐招投标文件不规范的“短板”。
五、紧扣人为干预“易”的问题,推行流程管理。针对工作人员与市场主体内外勾结、现场管理把关不严、“勾兑”评审专家等人为干预问题,全面厘清“信息发布、交易受理、交易组织、交易评审、现场监督”等交易流程。全面实行评标专家和社会监督人员电脑随机抽取、开标现场AB岗设置、评标监督人员封闭管理,建设开标网上直播、专家评审桌面监控和评标现场数字化监控系统,变传统条块化管理模式为流程化管理模式,构建起分工合理、协调运转、相互监督的阳光管理运行机制,坚持“亮起堂子走”,极大地规范了公共资源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