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改革创新 不停步,扬帆击浪 立潮头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省际联席会议 2018 年度会议专题研讨会集萃

发布日期: 2018-10-08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作者:李金红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三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国办发〔2015〕63 号文印发三年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逐步走向规范化、电子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各省也面临着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省际联席会议2018年度会议专题研讨会汇聚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交易监管机构和交易中心的负责人,畅谈在远程异地评标、市场主体管理、大数据分析等重点工作推进中面临的困难,从顶层设计、制度机制、实施方案等方面提出诸多好的经验做法。

  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去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远程异地评标,今年,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已然成为公共资源交易的新热点,几乎每一天,每个省份都在不断发生着远程异地评标,其中跨地域远程异地评标也在各省市积极推进。

  对于深度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的成果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分享交流,提出了诸多好的建议。

  远程异地制度规则频出

  各省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多于2016年开始规划建设,2016年投入使用,并在2018年逐步走向省内异地评标常态化,同时积极试点跨省异地评标。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成员、专职纪检监察员刘克招介绍,贵州省基本实现省内异地评标常态化,月均项目数量30~70起。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协调处一级主任科员季兴敏介绍,湖北省以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发了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和远程异地评标视频会议系统,省市两级中心初步实现了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为进一步规范远程异地评标,各省积极制定工作规程、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高位引领,不断延展异地评标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印发的《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规程(试行)》,从管理、场地安排、专家抽取、评标实施、费用支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建华介绍,甘肃省建立了全省专家资源共享和远程异地评标机制,实现专家资源“全省一库”,有效解决了省内市州交易平台评标(评审)专家少、专业分类不全等问题。同时,积极探索跨域共享机制,与宁夏、贵州等地积极衔接,推动实现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增加了评标专家抽取范围和随机性,保障了公共资源交易环境的公平、公正,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挖掘异地评标价值内涵

  远程异地评标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物理时空屏障,通过利用电子招投标软件系统和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不同地点的评标专家通过远程电子评标系统,实现在线交流讨论,完成评标工作。评标专家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时在线语音、图像及视频,可实现同步化运行、无纸化操作。

  广东财经大学公共采购研究中心主任黄东如指出,远程异地评标作为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新模式,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专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评标工作效率,降低招投标成本。

  新疆地广人稀,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级交易中心位置相距甚远。对于远程异地评标的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白玉感触颇深。兵团建立了统一专家库,已包含6800余名各类专业专家,但一半以上都集中于首府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域,部分师(市)专家专业人数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迫切希望通过远程异地评标模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兵团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工作,于2017年11月实现中心与13个师(市)分中心全程互通联动,相继召开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全面实现了在兵团范围内跨行政区域、师(市)两级远程异地评标系统的无缝对接,率先在全疆首次成功运行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

  远程异地评标能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最大限度地隔离,在解决“熟面孔”等人为干扰的同时,提升专家违规难度,从而有效预防腐败行为,为招投标活动提供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此外,正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共资源管理办公室副处长李广忠指出,只有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当前,各地全流程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为远程异地评标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异地评标的开展也成为衡量和检验电子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剖析异地评标重点难点

  刘克招和王建华还指出,尽管各地远程异地评标推进如火如荼,但实现常态化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来说,首要的是CA互认问题。随着全流程电子化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推动全省CA证书交叉互认,取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各省还在通过不断的技术更迭,进一步提升了全省数字证书交叉互认的时效性和流畅性得到大幅提升。但不少省份仍然面临着CA互认耗时久,跨省CA互认可难等难题。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跨省CA交叉互认系统,确保CA登录及签章流畅可靠也成为多位与会代表的共同诉求。

  其次,要建立网络安全保证机制。以贵州省为例,远程异地评标主要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上进行,系统运行较为完全,但并非绝对完全。此前,也曾发生勒索病毒感染,导致系统停止运行一个工作日,在进行交易数据恢复时发现有十余家的投标数据丢失。刘克招建议,可以基于现有的电子政务来建设跨省、市区域的专用公共资源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网,保证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数据传输的高效及数据安全。

  从制度层面来说,一是异地专家费用不统一的问题。各省的专家评标费并不相同,在远程异地评标时就会出现异地专家的评审费用按照什么标准给付的问题。二是远程异地评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问题。远程异地评标无疑会增加异地评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工作成本,包括系统维护成本、人员服务成本等,增加的这部分工作负担如何解决需要一个长效完整的机制和解决方案。三是不同地方的评标规则不同,可能导致专家在评标时的标准不同会导致评审结果出现差异。四是,一旦出现评标结果争议,如何处理无章可循,没有统一标准。

  因此,与会代表纷纷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的远程异地评审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远程评审条件、项目发起流程、前期准备要求、见证服务责任、异常情况处置、专家共有共惩、费用发放标准及资料归档和共享方式,解决远程异地评审项目管理标准不明、服务责任不清、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推进远程异地评审,特别是跨省远程异地评审迈入规范化进程。

  此外,刘克招还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开展远程异地评标的目的和意义。远程异地评标是为了解决专家不足问题,看重的是异地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例如,贵阳修地铁选择北京的专家,是因为北京地铁建设项目多,专家资源多,专业经验丰富。如果为异地而异地,选择不太符合的专家,导致评标结果不完美,影响了项目建设,其带来的影响远比专家收了几千块的“红包”更加恶劣。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成金星介绍,因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对专家要求较高,且要求专家也经受过更好的专业培训,掌握和适应多个不同地方的评审方式,内蒙古精心组建了精英专家库,更好地保障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实施效果,

  加强市场主体考评管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副局长乔元朝指出,公共资源交易进场交易行为人员可分为8大类,包括招标人(采购人) 、投标方、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行业监管人员、公证人员、现场保安等服务人员,每一类主体都存在违法违规风险。

  招标人(采购人)作为甲方,可能提前内定、量身定做、随意废标,对此,需加快制定甲方终身负责制等相关管理制度。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可能吃拿卡要、故意刁难投标人,监管人员可能不履职或随意履职,见证人员可能随意收费,现场安保等服务人员可能充当“信使”,在评标中传递信息。对这四类主体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内部建设和风险防控。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管理最重要的是对投标人、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的管理。投标人围标串标手段防不胜防;代理机构常常通过多设标段的问题增加收费,还存在随意变更招标公告、故意设置门槛等众多违规行为;评审专家则可能随意缺席评审,打极端分,打人情分,恶意索要报酬等。这些不良情形,严重影响了交易秩序,必须通过建章立制,制定规则;加强考核,联合惩戒;加大曝光,扩大监督等手段进行强有力的管理。

  加强专家管理,净化评标环境

  在招投标中,评标专家“权力”很大,动辄几百万、 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将通过他们的评审来交到承建、交易方的企业手里。实际评审中,专家抱团、随意打分或打高分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加强对评标专家的考核管理对于维护交易公平至关重要。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处处长杨旭华指出,评标专家管理是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这是个“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缺数量,不仅是专家的总体数量少,而且专业结构数量不平衡。有的专业总感觉抽不到专家,有的评委成为“常委”,老是一些熟悉的面孔。二是缺质量。有的专家“不专”,对招标采购法规不熟悉,对评标方法不熟悉,有的不熟悉电脑,电子招投标寸步难行;更有甚者缺乏职业操守,对劳务报酬漫天要价。三是缺监管,主要表现是专家的退出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惩戒机制不畅,行业部门监管缺位,主管部门监管软弱,导致了专家库和专家监管不到位。

  湖南省在出台专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五制管理法”。一是动态征集制,不定期动态征集专家,三年一次全面征集和续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二是清查清退制,即畅通专家退出通道, 把违法违规专家、身体状况不适合评标的专家及时清退出去,确保专家“有进有出”。三是多元培训制,层级上,省公管办组织综合性培训,省直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性培训,市州组织区域性培训;方式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四是多方考评制。对评标专家的考评,在每次评标后,由业主代表、交易中心、行业监管部门等三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打分,如果有两次不合格,就将采取惩罚措施或从专家库除名。五是联合惩戒制。依托社会信用系统,对不遵守职业操守、违法违纪的评标专家,予以联合惩戒,曝光失信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惩戒。这也是各地普遍实施的几种专家管理办法。

  考评管理是专家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浙江省评标专家不良行为认定与记录暂行办法》对专家不良行为的认定、记录、处理和公示作出具体的规定,约束专家评标行为。湖北省自2017年起对评标委员会成员实行“一标一评”制度,对因非不可克服的原因迟到30分钟以上或旷工、擅离职守、对应当否决的投标不提出否决意见、未按规定存放接听手机、未看投标文件直接打分等考评不合格,并向监管部门报告。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公共资源交易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松指出,陕西省把专家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不仅出台考评管理办法,还在积极建设考评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对专家管理的实时记录和考核评价。

  此外,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科长徐敏阳介绍,浙江省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监督评标活动的通知》,通过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提高招投标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整个评标过程沐浴在公众监督的“阳光”之下。浙江省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通同步视频直播,严格评标区评标管理;二是公开专家评审结果,约束评标专家评审行为;三是曝光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强化对评标专家的管理约束。

  此外,白玉、徐敏阳等与会专家提出,考虑到评审专家专业水平、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培训,提高专家评标素养和纪律意识。湖南省还在专家评聘入库前,进行专家培训和考试,不合格的不予评聘,确保专家质量。

  规范代理机构管理,提升交易专业度

  代理机构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强化行业综合监管,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良性发展,需要不断规范代理机构管理。

  当前,国家取消了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代理机构的资质资格认定,放开代理行业准入门槛,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竞争机制,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处副调研员秦义指出,各地对代理机构的管理大多通过信用评价的手段,但是随着代理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代理机构极易出现“活散人走”的问题,信用评价管理将很难取得成效。李广忠指出,取消代理机构门槛设置后,代理机构数量增多,当新增机构实力较差,一些连基本的法规和制度都不清楚,进一步加强了代理机构管理的紧迫性。

  当前,公共资源交易代理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代理机构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代理人员的服务只在于“跑腿”,忽略了招标代理的咨询服务属性;个别代理人员不熟悉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招标文件存在缺陷或错误而导致招标投标过程不顺利,甚至导致招标失败;部分代理机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缺失,没有健全的内部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为项目经办人员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

  秦义提出,为避免取消资质认定后招标代理市场竞争的无序现象发生,需要解决好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由谁管、如何管理的问题。为增加代理机构与评标专家串标违标曝光率,对代理机构、评审专家标前围标串标提供线索的,经核实确定后,要有一定的奖励。

  季兴敏也认为,招标代理机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一要督促代理机构做好培训,来中心办事的都应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二要适时对代理机构做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三要加强进场交易行为管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违反交易程序或出现工作失误的,要及时纠正,必要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建议纳入不良行为进行公布。??

  王建华还提出,应探索建立统一的中介代理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代理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便捷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

  此外,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对于市场主体的管理要通过交易中心、综合监管机构和行业监管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全面归集市场交易主体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失信行为数据,并应用于评审活动当中,共同构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一处受罚、处处受制”惩戒机制。

  大数据分析挖掘“围标串标”线索

  海量招投标交易历史数据中沉淀着围标串标者的痕迹,如何抓住潜在的围标串标者,还交易市场一片清明,考验着交易中心和监管部门的创新能力。当前,大数据分析在全国各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开花应用落地。贵州、湖南、大连等省市通过大数据分析抓住了“围标串标”的尾巴。

  李广忠提出,开展大数据分析,数据归集是基础,分析模型是关键,结果应用是重点。他认为,要多维度建设数据分析模式,利用海量数据分析,达到挖掘围标串标线索等数据应用效果。

  甘肃省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及定期上报制度,同时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为市场主体提供大数据服务。王建华介绍,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网站设置增加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栏目,实现对省、市、县三级平台交易数据的采集、清理、存储、展现和应用,向党委、政府定向展示全省交易情况,向各市州展示各地区交易统计情况,向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展示行业交易情况,向各市场主体展示全省投资交易概要信息。每个统计结果都可关联到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查看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交易主体的交易情况。

  贵州作为全国大数据分析的先进建设单位,积极探索数据分析应用,构建数字治理新模式。刘克招提出,首先是保持数据质量领先,以优质精准的数据为大数据的共享共用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保持应用研究领先,在大数据挖掘围标串标线索、反哺交易市场、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积极尝试。第三是保持融合共享领先,牵头北京、宁夏、甘肃、安徽等14省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或服务机构负责人,发起全国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协作行动倡议,倡议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共享应用研究成果、维护交易数据安全,更大范围尝试跨省数据共享共用。

  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发挥数据作用、促进产业发展是大数据应用的根本。当前,全国、省、市三级的信息互联互通已基本实现,各地平台还积极与省政务服务网、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省招标投标信用信息平台等系统对接,初步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纵横贯通、信息共享”目标。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全省交易数据汇总分析机制,提升省级数据资源的汇聚、交换、共享和开放能力,并在大数据分析服务决策、创新监管等方面加大研究和应用力度,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监管。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