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8-11-23 来源: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网站
今年以来,亳州市标后办突出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项目,依托效能考核平台,通过实行“行业管理、综合监督、联合执法、问效追责”的“四位一体”的标后监管协调机制,提高了履约监管效率,在制度建设、标后监管系统建设、标后督查及跟踪问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市标后办成立以来,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标后监管工作,多次召开协调会对标后监管工作作出指示和要求,并对上报的每期《标后监管工作通报》和《效能督办单》等做出重要批示。同时,市标后监督管理办公室今年调整为在市公管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了对建设工程项目标后监管的指导、调度和协调。
二是完善制度。市政府2016年制定的《亳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标后监督管理办法》试用期一年到期后,今年又对该办法重新进行了修订,对工程质量追溯制度、违约金的缴纳方式和标后检查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建设单位的违约责任以及标后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或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参与等内容。同时,完善了培训制度和联络员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责任意识、明确了职责分工。
三是强化考核。将《亳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标后监管情况考核细则》纳入全市效能考核,实行月考核、月通报制度。今年年初,向市效能办上报了2017年度《关于效能单项考评结果的报告》,对27家建设单位,16家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标后监管效能单项考核。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效能考核为抓手,强化了标后监管工作,构建了长效机制。
深化平台建设,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实施全流程智能化监管。率先开发了亳州市标后监管系统,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持续完善标后监管信息系统,对部分功能进行优化完善。目前,该系统和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进行了对接,全市所有进场交易项目纳入系统管理,实现项目从注册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实时、动态的跟踪监管。同时具备超期预警和短信提醒功能,实现了标后监管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可统计。
二是畅通信息宣传交流渠道。对于标后监督工作的信息及时通过市标后监管微信交流群、市重点项目督查调度推进小组群、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以及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网等媒介进行交流、学习和宣传,利用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标后监管的高效便捷实用和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多方借鉴工作经验。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工作经验,今年上半年,先后赴南京、马鞍山等地认真学习标后监管工作做法。同时,借外市来亳考察之际,进行现场交流,探讨标后监管工作新途径。通过学习交流开拓了视野,寻找到了差距,为提升我市标后监管工作水平拓展了思路。
实施联合督查,强化“两场联动”
一是实施专业化督查。联合市效能办、市政府督查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单位,对全市部分重点项目进行标后监管联合督查,从省住建厅建设工程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参与督查,每两个月现场联合督查不少于1次。督查施工现场人员考勤、工程进度等情况,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纳入到月度《标后监管工作通报》中。对标后监管工作和督查中发现的部分项目存在管理人员不按要求到岗、施工日志和监理日志记录不规范、不按规定请销假和工期延误等问题,及时跟踪、督查督办、协调解决。根据问题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履约约谈、效能督办、市政府督查通报等。对于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由市效能办进行考核扣分。今年以来,共开展标后联合检查6次,共印发标后监管工作通报9期,通报存在问题项目28个。通过标后联合督查,提高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了施工现场的管理,促进了各有关单位按照合同约定诚信履约,有效打击了借挂靠资质、围标和串标等违法行为。
二是认真交办市领导批示。市标后办对于市领导的批示认真及时交办,按要求做好牵头协调转办工作,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落实情况。截至目前,共交办市领导批示件15件。协调解决了亳州市特教学校新校区建设、汤王大道涡河隧道工程和亳州幼师二期工程等项目存在的人员不按要求到岗、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三是强化“两场联动”。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两场联动、诚信联建”体制。行业主管部门对建设市场的处理结果抄送市标后办后,按规定将处理结果应用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形成联动机制。每年年初,行业主管部门评选的上年度优秀施工企业抄送市标后办后,按规定在公共资源交易环节给予信用奖励。通过“两场联动,奖优罚劣”,逐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施工现场的管理。今年以来,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奖惩情况,将涉及市政府投资项目的1家设计单位、16家施工单位、17家监理单位、7家建设单位的通报批评或记不良行为记录、1家企业的通报表扬及时上报和通报,并将结果运用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