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宁波象山县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2-26     来源: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编者按:农村产权是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抓手。象山县在宁波市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上起步早、工作扎实,经过七年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具有象山特色的农村产权交易新路子,值得在全市学习借鉴。

  2018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集体资产、激活交易市场、促进产权赋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突出“健全完善机构、广泛宣传培训、活跃交易市场、规范制度运行”四项重点工作,在品种上求齐全,在数量上求突破,在规则上求完善,在服务上求高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再提升。

  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健全服务网络。在县、镇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增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分中心牌子,专门设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核定事业全额拨款编制2人,承担组织开展县域范围内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并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托镇乡(街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增加项目,提升功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在资金上予以保障,从2011年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4万元,到2018年增加到10万元。成立农村产权交易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县农办、农林、国土、海洋、建设(房管)等14个职能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县农办、农林、国土资源、海洋渔业、建设(房管)主管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联络员,负责做好交易信息收集、产权查档和权属确认等服务工作。各镇乡(街道)也明确了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的分管领导、联络员和信息员,形成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新桥、西周作为试点乡镇还成立了领导小组。

  (二)建章立制,联动有序推进。早在2015年,县委办、县府办出台了《关于{象山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县委办〔2015〕52号),制定了《象山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县、镇两级平台交易实行分级办理。县农村产权交易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了“1+27”项与其相配套的交易规则,并汇编成册,向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发放。组织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下乡座谈会,进一步做好宣传、推介、服务工作。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一季度通报各镇乡交易交易情况。

  (三)把握主体,拓展交易领域。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为主旨,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现试后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现有的交易类别基础上不断去探索尝试拓展新领域。目前象山县交易类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养殖水面经营权,农村房屋财产权,“四荒”使用权,村集体资产股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生产性设施设备使用权、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九大类;同时正在探索开展的有影视棚、冷库、码头、沙滩、农产品等新类别。如今年8月份开展的石浦东门渔村制冰厂三年租赁权招标,标的底价从75万元一直涨到121.4万元,为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开创了好头。

  (四)构建体系,限定交易范畴。根据分级办理的需求,搭建三级平台交易体系。县交易中心划分了县农办、县农林、县国土、县海洋渔业、县住建、金融、拍卖等7个窗口,组织开展200亩以上或年交易额50万元以上的县域范围内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各镇乡(街道)搭建分中心平台,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组织开展年交易额10万元以上或总交易额30万元以上的乡镇范围内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各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组织开展年交易额10万元以下或总交易额30万元以下村级范围内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并做好村级集体交易的上报、备案工作。

  (五)创新机制,优化产权交易。扩大交易信息的流通,一直是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象山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3+3信息平台体系。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与县气象大屏幕互通;开发了农村产权交易网站;建立依托移动网络的短信群发平台。至此,率先在象山县完成了信息显示屏、互联网站、手机短信平台+农民信箱、微信公众号、微博等“3+3”的信息发布体系,真正实现了信息无死角,为“阳光交易”奠定基础。二是“微拍”平台搭建。象山县率先引入租赁权拍卖的方式,与拍卖公司通力合作,使交易有法可依。同时结合“互联网+”的理念,在县农村产权交易微信公众号里捆绑上拍卖软件,搭建了“微拍”平台。把交易信息通过视频+图文推送的方式在公众号上推广,通过在线报名,在线竞价。“微拍”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不仅降低了交易环节中的成本,更是解决了交易环节中多年存在的“串标”现象。三是“VR”看表模式。将各乡镇报上来的标的通过无人机拍摄,制作成“VR”视角放到公众号平台。参与报名投标的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标的的情况,减少了交易中的跑动次数,实现了象山县“最多跑一次”的工作理念。

  主要成效

  (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流转。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都需要相匹配的平台和渠道进行流转和交易。搭建开放型、服务型、高效型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既为农村产权流转提供了自由、便捷的载体,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加快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激活农村生产力要素,进一步盘活经营农村资源,加快农村产权改革。截止今年三季度,全县农村产权交易累计交易1652宗,累计交易总额100714万元;经营权证抵押1469本,贷款总额51099万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376宗,面积29642亩,成交金额14024万元;林权190宗,面积14120亩,交易金额22394万元;水面养殖356宗,面积48165亩,交易金额33904万元;农村房屋669宗,面积180.3万平方米,交易金额27365万元,集体建设用地61宗,面积137.9亩。交易额3027.3万元。

  (二)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如西周镇莲花塘约600亩养殖塘,挂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共计报名人数40余人次,分24个标段出让,每个标段保证金10万元,采取一次性竟价办法。其中13标段23.95亩。中标价为4088元/亩,比起标价3200元/亩高出888元/亩,溢价率达27.8%。2、又如泗洲头镇峙前村356亩海水养殖塘,挂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采取一次性密封报价方式,最终成交价3630元/亩/年,高出标的底价830元/亩/年,溢价率达30%,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30万元。3、新桥镇下七里村2600平方综合大楼,挂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微拍平台,中心通过民宿包装,视频图文推广,采取网上竞价方式,最终成交价35万元/年,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三)深化金融支农服务创新。以农村产权交易为契机,积极盘活农村资产,有效破解抵押物处置难题,深化金融支农服务创新,在原有农村住房、渔船捕捞证、海域使用权、大型农机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钢制大棚等抵押贷款的基础上,今年象山县又新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的权证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县各类经营权证贷款总计819本,贷款总额6.01亿。其中新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水面养殖经营权证共发放31本,贷款总额突破2000万元。

  (四)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据统计,象山县现有林地面积110.5万亩,其中柑橘、杨梅、茶叶等经济林19.58万亩,竹林13.02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27.3万亩,河塘等养殖水域面积11.3万亩(其中海水养殖7.5万亩),农村集体房屋及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资产也较为丰富,是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后,让交易在“阳光”下进行,有效杜绝个别村在对外发包过程中,村干部存有私心,暗箱操作等交易不公问题,消除干群矛盾隐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推进农村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

  创新始终是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下一步,象山将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入推进经营权证抵押的多种模式,进一步做好农村产权交易指导、监督工作,推进交易规范、村集体增收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