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9-05-06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作者:王芳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王芳】甘肃省酒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创新行业电子监管模式上下功夫,有效减少和限制了围标串标情形的出现,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为招标人、投标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项目落地实施。针对酒泉市地域广、评标专家分布不均衡,县市专家少等实际情况,酒泉市公共采购中心对远程异地评标进行了深入探索,将各县市分中心进行同步部署、同步建设、同步调试,完成与各分中心系统对接,开展远程异地评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建成了“一网三平台”
酒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着力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网,加快推进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电子服务、电子监管系统,初步建立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网络体系,为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化建设有助于实现交易全程留痕,可溯可查。酒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第一现场”见证的优势,采用全自动光盘刻录系统,全程见证记录市场主体、招标代理机构和行政监管信息,主动监测违法违规行为,无论是在开标环节、评标环节或者评标专家抽取环节,交易各方主体进入交易现场后,光盘刻录即行开始。刻录内容包括开标过程、资格预审、评标过程、投标文件澄清、二次报价、二次评标等交易活动全过程。交易活动结束,相关人员离开现场后,刻录工作即行停止。全程电子化和全程刻录存档相结合,让交易真正“看得见、摸得清、管得住”。
更新科技硬件配置提升服务水平。更换了开标厅投影设备,安装了操作方便、显示清晰的全彩LED大屏,在一楼服务大厅配置了信息查询机、自助服务一体机、高拍仪等设备,为招标人、投标人、行业监管部门、代理机构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现场监督见证的作用和职责,从整体上提升了交易中心的服务标准和质量。通过各县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市政房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水平,促进市政房建项目有形市场的稳健发展。
完成与各分中心系统对接
异地远程评标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多城市之间的异地远程评标公共平台。
由于各地招投标制度、专家管理办法、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致,跨县市异地远程评标实施有很多问题存在。酒泉市将各县市分中心进行同步部署、同步建设、同步调试,完成与各分中心系统对接,采取业务属地管理、业务操作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评标过程除了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外,还应遵循招标工程所在地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为此,在远程异地评标过程中,异地评标的操作方式按照统一制定的异地远程评标工作规程;异地评标信息交换采用制定的数据交换标准,但相应的业务管理还是使用各单位原有的信息系统;统一利用数字证书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但数字证书可以使用各地原来使用的数字证书。各地交易中心积极共享资源,为异地评标委托方提供高水平的评标专家,共同提高招投标管理水平。
跨区域异地远程评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专家抽取方式和评标模式的改革,通过共享各地评标资源,提高评标质量,进一步体现公共资源交易的“三公”和择优原则。推广异地远程评标,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县一体化”的资源优势,还可以大力促进各县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方面的交流合作,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共同发展的又一次进步。
有效解决专家成常委难题
随着市政房建项目有形市场的发展,进场交易的项目种类越来越多,很多的评标工作日益专业化、智能化、复杂化。由于地区的局限性,评标专家库中有些专业类别的专家数目偏少、水平偏低;同时,评标专家抽取范围的限制,且长时间地使用同一专家库资源,评标专家可能与投标人存在着某些不易察觉的隐含关系,投标人可能提前与部分专家联络,暗地里形成相互配合联系;加上各种高科技层出不穷,窃取评标专家抽取信息的方式防不胜防,不可避免地造成专家信息的泄露,与投标单位形成的某些配合关系,较大地影响了评标的质量和客观性。
远程异地评标增加了优质专家数量,扩大专家抽取范围,提高专家抽取随机性,成为防控专家违规的必要手段。酒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各县市交易中心资源,对市域范围内异地远程评标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各县市交易中心的评标资源,实施异地远程评标,进一步提高评标质量,保证评标公正性,降低评标成本,确保招投标工作中放下去、接得住、管得好。
优化评标专家抽取。通过共享各县市交易中心专家库和评标设施、场所、监管环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解决各地一直存在的评标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不断总结发现专家抽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抽取设置,防止部分专家评委成“常委”,有效防止评标专家与投标企业恶意串通,影响评标工作的公平、公正。
严格回避设置审核。通过实现多县市随机抽取评标专家,扩大专家抽取范围,提高专家抽取随机性,杜绝了投标人利用各种手段窃取评标专家信息或提前与专家联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评标过程中隐含的熟人效应,从而提高了评标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实现各异地评标专家直接在本地交易中心评标,避免了异地评标专家来回奔波,降低了评标专家借用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评标工作效率。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