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好文】“不见面开标”引发服务管理新变革

发布日期: 2019-09-06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梅德华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梅德华】今年3月1日以来,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截至7月底,进入省中心交易的620多个项目,大幅降低了投标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受到各方主体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推行“不见面开标”,既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的具体举措,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动体现,必将引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也引发了笔者对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操作流程、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思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方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呈现出你追我赶、亮点纷呈的大好局面。推行“不见面开标”后,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要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大上”的场地不再是唯一。过去刚刚开展招投标交易服务以来,特别是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交易活动集中到统一的交易中心后,对场地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仅在组织开标一个环节,有时一个项目的投标单位就达200家、300家,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开标大厅必须宽敞。加上省级、省会城市交易中心每天进行的项目少则10余个,多则30多个,对于交易场所的配置要求是非常高的,致使很多地方的交易中心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推行“不见面开标”后,投标人无需再到现场,只需在网络覆盖区域通过电脑插入CA锁,登录“网上开标大厅”,就能上传投标文件参与竞标。因此,对于交易中心的场所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志性“高大上”的交易中心不再是地标性建筑。

  信息技术支撑将是过硬的指标。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服务,还是全流程电子化的推进,其实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都很高,对技术性能的要求也非常高,起到关键的作用。推行“不见面开标”后,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必须是实时、稳定、安全、流畅。一方面,“网上开标大厅”将传统的实体开标场所搬到网上,招标人、投标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在任何地方只需登录网上开标大厅,即可进行投标文件在线解密、投标人在线异议、招标在线答复等操作,开标场景全程动态呈现。另一方面,投标人通过CA数字证书登录网上开标大厅进行在线签到、在线核验投标人资格,开标过程中各方主体在线交流互动等等。因此,过硬的信息技术支撑是硬指标、是压舱石,也是关键和内核。

  能力素质高低成为决定性因素。推行“不见面开标”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首先必须熟悉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规章,做到了然于心;其次必须掌握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系统的操作和作用,做到心知肚明;再次必须明确拍卖类、药械类等不同平台的流程和功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必须清楚现场服务管理的基本要素、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应急处置等,保证万无一失。因此,推行“不见面开标”后,对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电脑操作、应变能力、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将是全方位的,也将是决定性的。

  优化交易服务流程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以来,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标准体系,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推行“不见面开标”后,各地强化服务定位,积极优化操作流程。

  共同的规则是前提。推行“不见面开标”,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主体,首先必须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规则和制度体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试行)》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流程不规范、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省级层面,必须集中力量,集中智慧,统一交易目录、统一办事流程、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专家资源、统一评标办法、统一信用管理、统一投诉机制、统一执法督查等内容和方法,尽快形成全省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操作流程。

  统一办法是关键。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项目基本实现了统一进场,但在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上仍存在量体裁衣、设置门槛、埋雷挖井等现象,影响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在评标办法的设置上,各地基本还是纵向管理的模式,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评标办法,交易中心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近年来,湖北省在对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编制、评标方式和评标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的地方随机性抽查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编制情况,有的地方普遍采用资格后审,有的地方根据项目规模推行有效低价评标法和商务诚信评标法等,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当下随机性抽查的范围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各类评标办法还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部门色彩浓厚,局限性大。因此,推行“不见面开标”后,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科学管用的随机抽查形式、评标方式和标准办法。

  公正的评审是核心。目前困扰中心最大的问题就是评标质量,评标专家除受专家数量有限、政策法规不熟、管理考评缺失等制约外,还存在部分专家综合素质不强、结构不合理,职业操守不高、自由裁量权大,监督管理不严、权责不对等问题。推行“不见面开标”后,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度更高、要求更严。所以,如何实现招标人责任、专家权利的最大化,如何不断完善评标专家的考评机制,进一步提高评标质量,实现由过程规范向结果公正的转变,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非常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创新监督管理体制

  随着“不见面开标”时代的到来,对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坚决打破利益的藩篱,探索和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的新模式。

  创新机制是亮点。近期,国家层面出台了《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试行)》,各级应紧紧抓住平台整合不彻底、电子化交易程度不高,特别是交易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措施不力等重点问题,结合机构改革,坚持破立并举,鼓励先行先试,不断积累经验,适时总结推广。围绕整合共享不充分、交易规则不统一、信息资源难共享、CA证书难互认等现实问题,通过大胆的实践、积极的改革来破解,特别要扎实开展综合监管的体制机制创新,找准结合点,抓住痛点、堵点,改变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格局,不断创造新亮点,努力结出新果实,服务经济新发展。

  形成合力是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领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是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当下,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招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设置门槛、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投标人挂靠出借资质、串标围标,投标人投标弄虚作假;评委评标客观公正不够、评标质量不高;中标人不履行合同,违法分包、转包等等。

  因此,“不见面开标”的推行,为整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出了新路径,为探索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形成工作合力赋予了新内涵,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