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青岛:“辛劳路上跑”变为“轻松网上办”

发布日期: 2019-11-06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作者:张丽丽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张丽丽】10月23日9点20分,在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3号开标室,青岛市某政府采购项目开标前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

  9点30分,开标室大屏显示网上开标倒计时为0的画面,工作人员在线宣布开标正式开始。投标人名单开始解密,1分钟后,投标人名单及签到状态出现在屏幕上。2分钟后,投标文件批量解密成功,投标价格等开标信息一一呈现。投标人根据指令在线确认,完成投标操作。

  记者在开标现场了解到,使用“不见面”开标系统,招标人、投标人无须见面,只需登录该系统,即可完成投标文件在线解密与实时答疑等操作,开标“不见面”犹如“面对面”。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杨钢锐介绍:“传统的开标会,交易主体均需要提前到达开标场所,投标人需要提前制作并胶装好纸质投标文件,带着相关证件和投标文件到开标现场,尤其是外地投标企业需要舟车劳顿、来回奔波。现在由过去的‘企业辛劳路上跑’变为‘企业轻松网上办’,招标人、投标人通过网络在家里即可完成网上开标、远程解密投标文件、数据实时查询等各项工作。改变了以往交易主体必须到有形市场集中参会的方式,实现了‘线下不见面’‘网上面对面’。”

  近年来,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转职能,提效能,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工作流程;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推进“零跑腿、零见面、零费用”改革,努力提升“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流程网上留痕、可溯可查,全流程电子化,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打造青岛新名片。

  主动靠前服务,当好 “店小二”

  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放管服”改革中,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取消现场报名环节,改革投标保证金缴纳方式,确保开标前投标人信息不外泄和保证金缴纳信息完全保密,在增强项目竞争性的同时,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50余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建设投标保证金自动缴退系统,优化投标保证金缴退流程,将投标人缴纳保证金的到账截止时间由开标前两个工作日调整到开标前,将保证金周转时间由最少6个工作日缩短至两个工作日,大幅提升了投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创造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保证金缴退的“青岛效率”,并且在全国首推投标保证金本息退付,系统自动计算保证金本金及利息,退付保证金时按照本金和利息同时退付,实现了企业投标保证金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投标企业的权益。另外,融入创新理念,开发建设了独具青岛特色的省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保函业务系统,大幅提升保函开具效率,解决投标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为企业降低投标成本。在全国首推主体信息“承诺制”,以公示制度替代信息资料现场审核,减轻交易主体负担。

  总之,千方百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上报存在问题的项目,主动答疑解惑,帮助解决招标难题,将后期监督改为前期服务。按照“提前介入、优化流程、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部门联动”的原则,研究制定了《重点工程项目招标简易程序》,各项工作压茬进行、环环相扣,工程项目从进入流程到发出中标通知书仅需25天,极大缩短了招标时限,跑出了“青岛速度”。

  公共资源交易进入“零”时代

  近年来,青岛市一直高标准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2018年底获得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交易平台三星认证。在此基础上,青岛市行政审批局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流程网上办理,全程留痕、可溯可查,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率先进入“零”时代。

  招标备案“零跑腿”。目前,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除了CA办理窗口外,已经取消了其他服务窗口,全部通过网上办理,不需再到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办理任何手续。将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含答疑和澄清)审核制度改为网上备案制度,极大方便了交易主体,备案效率大幅提升。网上交易“零见面”。取消报名环节,全国各地的投标企业均可在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免费下载招标文件;取消纸质投标文件,电子投标文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站免费下载的投标文件制作工具进行编制,投标时无需打印纸质投标文件,只需上传电子投标文件;推行网上远程投标,投标人无需从全国各地赶到开标现场,所有开标环节均在网上进行,实现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零见面”。投标过程“零费用”。依托CA兼容互认的技术支撑,投标人网上免费下载招标文件、使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免费制作上传投标文件、网上签到、网上开标、网上解密、网上确认等全部交易环节均可通过网上远程实现,投标人不需要再到开标现场,也不需再递交纸质投标文件,为投标人节约大量投标费用。

  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为各交易主体节约成本。据了解,以前每家供应商每次参加投标至少要花200元购买采购文件和花300元打印及装订投标文件,外地供应商购买采购文件和参加开标会至少要跑两次,平均差旅费至少2000元。今年1—9月,全市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7723个,按照每个项目最少3个投标人计算,每年给投标人直接减少的项目报名费用、标书印制、交通差旅等直接费用至少在5800万元以上,且尚不包含无法估算的投标时间成本,以及远程投标、取消纸质标书印制等所产生的系列社会效益。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遏制围标串标和预防腐败

  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不仅为交易提速增效,还做到了有效遏制围标串标和预防腐败。通过采用虚拟保证金账户技术,确保开标前投标人保证金缴纳信息保密;评审专家电脑自动抽取、名单密封打印,确保评审专家名单信息不外泄;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公共资源所有交易活动音视频及所有档案材料可溯可查,有效规范权力运行;积极推进信用框架体系建设,与市检察院、工商局、税务等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初步构建了“部门联动、市场主导、社会监督、依法惩处”的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和联合惩戒制度,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利用电子化技术手段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串通投标行为认定。通过运用四码比对,调取电子投标文件中上传计算机的网卡MAC地址、CPU序列号、硬盘序列号和清单制作工具编号等数据信息,以及对投标企业间投标清单等投标文件内容进行相似度分析等手段,为评审专家和监管部门认定串通投标行为提供依据,遏制串围标行为。

  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使交易行为看得见、交易速度跑得快、交易市场管得住。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