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9-11-12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李广坡
【公采传媒/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李广坡】2019年,邹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紧围绕交易主体各方需求,聚焦市场主体普遍关心、关注问题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平台信息化水平、提高平台服务效能等方面谋实招、求实效,全力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全面取消招标文件发售费用。过去,投标人需要从招标人(代理机构)处购买纸质招标文件,一份就需要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交易中心自实行网上公开下载招标文件起,就全面取消了对招标文件的收费,这部分看似小钱,仔细计算,一年也可为投标企业节省上百万元的费用。
积极主动清退历史沉淀保证金。中心多点谋划,积极发起,联系招标采购人和供应商,对2006年以来遗留的代收代退投标保证金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清理。目前,已清退2000余万元,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的资金占压成本。
提高保证金代收代退效率。项目评标结束后,交易中心在1个工作日内将中标候选人之外的投标保证金和银行同期存款利息退还给未中标的投标人;结果公示结束无异议,在1个工作日内将二、三名的投标保证金和银行同期存款利息退还给投标人,极大地缩短了企业资金的周转期,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
采取多种保证金缴纳形式。对招标文件进行查验,避免文件中出现“只能以单一现金形式缴纳投标保证金”的不合理条款,要求招标文件中必须明确投标保证金可以以现金、银行保函、保险保函等任一方式缴纳,避免人为增加投标人的现金流出,徒增资金成本。
减少竟标保证金缴纳项目的范围。目前,进场交易的项目,只有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类项目收取投标保证金,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和定点采购的政府采购工程、货物或服务都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
降低履约保证金缴纳标准。履约保证金的缴纳比例由最高不超过合同价的10%,降为合同价的5%,有些项目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不再收取履约保证金,据估算此项每年能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近2.5亿元。
提高平台电子化水平
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从2006年平台建立之初,历届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紧紧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为抓手,尽力实现“网络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矿产拍卖、产权交易、医疗器械设备采购等各类项目交易实现了网上办理全覆盖。
项目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项目的注册、进场交易资料的提交、开评标场地安排、项目的澄清答疑、保证金的缴纳、投标文件的上传解密、专家网上评审、公告公示发布等全部在交易系统中完成,做到全流程电子化,实现交易全过程有记录,全程留痕。今年,交易中心还为社会投资自愿进场交易的项目和国有企投资的非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专门开发建设了综合交易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平台电子化应用范围。
交易过程声像监录全时通。中心开标区、评标区、监督区、侯标区设置高性能声像监录系统,招标项目资格审查、开标、评标等交易过程在中心指定区域内封闭式进行,现场可以对招标代理机构执业人员、评标专家、投标人、招标人代表实时音画监控,同时实行24小时不间断全程录音录像。此举措,既对交易各方当事人形成震慑,又可为事后的质疑投诉提供重要的音像资料,进一步保障各投标人的公平权益。
提高平台服务效能
跟踪服务重点项目。交易中心秉承“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靠上服务”的工作理念,针对重点项目,主动与招标主体现场对接,指导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现场研究解决招标准备过程遇到的困难,提醒下步注意事项,确保项目招标顺利进行。
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实行项目进场“全天候、零时限”服务,交易登记手续即到即办,项目招投标手续当天查验完毕。对满足基本招标条件,在其他申报材料暂缺的情况下,由招标人作出出面承诺,先行容缺受理,只要招标人在开标截止时间前补齐相关资料即可,为招标人提前“挂标”留足时间空间。
注重服务场所建设。针对交易场地满负荷运转的客观实际,中心优化开评标场地布局,及时进行场所改造,新增开评标场地和监督场所4000余平米,扩大项目接纳量,增加每日项目的进场交易场次,全面满足了各方主体交易需求。
公开服务专员信息。交易中心将每个工作人员的姓名、手机电话、办公电话、职责范围、受理办理时限等信息,公开发布到官方网站,方便各交易主体查阅联系,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
规范制度保运行。中心先后出台了《评标专家抽取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开评标场所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平台、管做事、管做人良性机制,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自觉,渗透到每个人员骨子里,促成呈现有担当、有作为的良好氛围。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资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