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杜青川: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 2020-01-06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国务院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数据中心研究员杜青川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公共资源交易面对跨地区、跨领域、跨时间段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加持构筑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提供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服务。国务院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组建“互联网大数据+”交易主体信用评价,通过接入工商、海关、税务、组代等部门数据形成稳定的中心数据集群,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风险管理。

  利用海量数据掌握市场信息

  目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风险管理状况不乐观,交易主体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滞后,相关部分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的投标厂商信用风险管理经验,部分机构尚未制定投标厂商筛选及评价考核策略,尚未建立动态量化考核机制,联合惩戒落实不到位等。

  因此,通过汇集分析输出海量数据,可以掌握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可以完善业务层信用风险管理层级,是改善现状的两大方向。商业信用中心作为制定国家信用、相关部委政府机构信用领域规范、标准,推进前沿商业信用理论等的机构,提供构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评价体系,并通过评级评价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提供风险监控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信用监测同步呈现的服务。

  运用大数据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关于应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指出,运用大数据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运用大数据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商业信用中心依据各级公共资源交易机构信息化程度较高、数据处理程度较完善现状,信用风险管理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超前的筛选、匹配,后延的研究、调查,以及支撑性的价值实现、科学决策、道德风险防范,推出全流程监管方案。

  其中,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应是投标人准入审核、资质评估、风险监控和管理策略。准入审核中为意向投标厂商建立并维护统一的信用档案。投标厂商资质评估时按照国际主流评级理论,定制信用评级方法,开发标准化信用评分模型,全面、客观地评估、揭示投标方信用风险,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投标厂商风险监控要建立投标厂商信用信息数据库,长期跟踪、监测其信用风险状况的变化,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反馈,及时调整监管政策。策略管理是为投标厂商管理提供全面的系统规划和风险咨询服务。

  商业信用中心以公开数据、主体信息、内部机构信息为基础,信用评价和分析为支撑,为信息主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机构等提供信用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指标,市场发展鼓励社会参与,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