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2-06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科技创新与交易市场的高度融合,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的深入发展,各地交易机构不断将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应用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让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特色交易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APP
各地交易机构为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时限性、地域性难题,加大交易信息公开力度,强化信息公开发布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手机为载体,为招标人、投标人、供货商等各方交易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查询及使用方式,加快推进交易服务从“网上办”到“掌上办”的转变升级。
青海省将评标专家、青海投标、管理端3 个手机APP,整合为“青易办”APP,对依法应当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公告、招标文件、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等交易数据实时同步至手机APP,实现青海公共资源交易部分业务“足不出户,掌上办事”。
南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造的“掌易捷”掌上移动交易系统是一款通过移动终端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的智能化交易系统,各方交易主体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在线参与交易活动,将公共资源交易从PC 端升级到移动设备端,减轻投标人负担,提高交易质效。
公共资源交易云平台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打造的云平台是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的枢纽,主要实现四川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集中交换和共享。云平台采用“云平台+应用”的设计思路,底层搭建封装中心数据群集,中间逻辑层通过数据逻辑构建业务扭转,前端通过安全体系保障用户视图层,最终实现数据集、应用能力与应用表现的分离,满足业务变化与扩展的需要。
云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整合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终端覆盖省市县三级、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的各类信息在统一平台上公开。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公共资源项目,建立全省统一信息展示、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交易主体信息共享、评标专家资源共享、信用信息共享、项目信息共享等)、统一CA 及签章互认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并提供异地远程评标服务。
档案管理系统
沧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交易服务过程中开标与评标电子文档和视频监控数据进行蓝光异质(相对于磁盘和磁带)归档存储与调阅,实现数据的长期归档安全保存、实现数据的异质灾备。
系统自动对接交易平台,自动读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送的电子文档,并自动进行验证和归档。通过系统配置实现自动对接开标、评标室,并可扩展任意多个开评标室。系统创建任务功能支持手动和批量模式。在手动模式下可实现对系统流程的人工干预;批量模式下,系统自动按照任务列表设置进行工作,无需人工干预,按照任务设置的时间维度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自动下载相应的视频数据。
系统刻录前检查下载的视频文件,对监控通道没有视频、视频短缺和视频跳帧等问题,给出提示,确保归档视频的正确与完整。同时支持统一查询电子文档和监控视频;支持同步调阅同一项目的电子文档和监控视频;支持批量建立多个任务,采用多线程下载视频数据,逐个进行合规性检查后批次刻录多个任务; 支持统一查询电子文档和监控视频;支持同步调阅同一项目的电子文档和监控视频。
CA 认证系统
各地重复注册、CA 证书不互认、乱收费,是市场主体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CA 是
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电子钥匙,是企业参与交易活动的第一道门槛。由于各类CA 之间不兼容不互认,企业进入不同的交易系统就要购买不同的电子CA 钥匙,每把钥匙从200 到1000 元不等,一些大的公司为了参与交易需要购买上百个CA 钥匙,成本很高。
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了节约资源和交易成本,减轻各交易平台不互通所带来的困难,建成了“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CA 统一认证平台”。平台不但实现了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互联互通的国家政策要求,而且还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连起来、用起来到管起来的革新性跃变,提高了服务质效,增加了社会效益。
浙江开展了CA 数字证书互认和电子签章互认的创新实践,搭建CA 签章互认系统,实现“一处办锁、全省通用”,交易主体只需购买一个CA 数字证书,便可在各个与CA 签章互认系统对接的交易平台进行登录认证、招标文件下载、投标文件加密解密、其他身份合法性认证等操作。
金融服务平台
中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抵押担保等传统增信手段在应用上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存在碎片化、不全面、不准确的特点,造成银行尽调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个典型业务场景,通过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的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是由北京云采科技有限公司搭建。平台针对公共资源交易典型业务场景,通过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的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服务市场主体,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丽水市公共资源中心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的有效方式,搭建了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目的是把线下门槛高、程序多、审核慢的担保贷款变为线上大数据、智能化、审核快的信用贷款,通过运用“互联网+ 公共资源交易+ 融资服务”的模式理念和科技手段,创新政银合作,促进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和银行之间的双向信息对接,无偿为参与招投标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中标贷款”“投标贷款”“投标电子保函”等信贷金融服务,精准“输血”中小微企业。
“四+ 一”智慧监管“技术工具箱”
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基于庞大的数据积淀,形成“四+ 一”智慧监管“技术工具箱”,提升了行政监督平台应用效能。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监督致力于挖掘、破解实际监督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借助3D 可视化技术、音视频技术、大数据算法模型、标签体系等,监管范围覆盖项目、专家、招标投标主体,实现交易全流程实时监督,交易风险实时监控,专家行为轨迹、交易主体行为关系异常及时预警,让交易风险可控,让监管有据可依。
“四+ 一”智慧监管“技术工具箱”通过聚焦监督要点、掌控交易风险、释放数据价值、提升监管效能,实现了在线监督交易流程,及时预警项目风险,定位交易过程风险;全位监管专家行为,定位评标过程风险;挖掘主体复杂关系,在线监测异常行为,定位主体行为风险;综合评估营商环境,洞悉市场发展趋势,明确市场管理重点。
“e 路阳光”信息平台
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运用“众筹”理念,汇聚全省资源,确立了一处建设,全省使用,不再重复建设的原则。全力推进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e 路阳光”信息平台建设。
“e 路阳光”信息平台建设了数据归集库,汇聚各行业主管部门数据;完成了系统项目查看、预警、监督功能和页面开发,对数据进行分析展示;建立了围串标分析模型、专家库分析模型等。平台实现了横向与省级相关行业监管系统互联,纵向与13 个设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系统互通。
在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的基础上,中心将“e 路阳光”信息平台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招投标领域“专家不专”、围标串标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预警违法违规行为,为行业监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智慧监管提供支撑。
智慧见证系统
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持续优化平台服务,以“加强团队建设、加快制度与标准制定、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推进智慧见证”为原则,将交易过程以数据电文、区块链、数字证书、可信时间戳、多因子身份识别等方式可靠、完整地记录下来,待项目结束后自动生成进场交易见证书,构建了一套高可靠、可追溯、智能化的见证服务体系。
系统具有数据见证、用户行为安全审计、开评标音视频数据、防篡改电子档案等核心功能,交易过程的关键环节数据、服务保障措施、操作行为数据均被忠实记录。业务咨询、项目登记、场地安排、公告和公示信息公开、专家抽取、交易文件、交易过程、交易结果等数据,经过电子交易系统自身电子签名后,携带可信时间戳,推送给智慧见证系统。智慧见证系统验签通过后,利用智慧见证系统证书再次签名后,返回电子交易系统并逻辑归档到电子档案系统。相关数据同时形成特征码,交互至区块链中,确保见证数据不可篡改。
区块链共享平台
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且不可篡改的新兴技术,是“互联网+”的又一次技术革新,能有效解决数据信息无法共享、交易过程信息存证不实、跨区域平台合作难以推进等问题。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北京市建设工程发包承包交易中心、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及科技公司合作,打造业内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共享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跨平台、跨区域、跨部门互认共享,推动新技术共享应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
区块链共享平台集成区块链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的技术特征,融合手机盾、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具备数据共享、交易存证、身份认证、金融服务、数据利用等功能,聚焦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电子营业执照
一直以来,各方交易主体需使用包含CA 证书、签章的加密锁参加各类交易活动,交易市场主体对带着一串密钥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已经习以为常。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推进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过程中提出利用电子营业执照替代传统CA 锁,并成功试点应用,有效破解“狗”比人多的难题。
电子营业执照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法律电子证件,具有市场主体身份识别、电子签名等功能,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电子营业执照采用密码技术,可以防伪、防篡改、防抵赖,同时便于携带、使用安全,并且支持在线、离线使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互通互认。相较于CA 锁,在成本、通用性、便捷性等方面优势显著。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