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电子化提升招投标监管成效

发布日期: 2020-06-11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高嵩 高晓薇 吕超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高嵩 高晓薇 吕超】近年来,天津市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不断快速发展,招投标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业务覆盖范围由公路工程、水运工程拓展至地方铁路工程、轨道养护工程等方面。为满足日益增加的项目建设需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监管处置能力,迫切需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革新,为招投标业务电子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结合天津市交通运输工程招投标监管服务系统在筹备、设计、申报、开发、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此类系统的建设进行探讨。

  筹备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确定的需求及实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扎根”阶段。

  前期调研是项目筹备的首个环节,包括开发企业调研和政府部门调研两方面。

  对软件开发企业的调研,旨在了解市面现有招投标监管服务系统的功能、定位、造价、效果等,对此种系统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政府部门调研一方面是对其他省市已建成系统的调研学习,另一方面是与系统建设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单位提前沟通协调。调研组先后调研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先进省市公路、水运电子招投标系统应用情况,学习系统建设先进经验。同时,还与其系统开发的企业进行了沟通协调,通过远程或现场汇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其系统建设经验。调研组先后赴天津市网信办、天津市电子认证中心、天津市电子政务中心、天津市政务服务办以及市交通运输委相关业务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对现有软硬件资源、系统拟对接的外围系统、核心业务需求进行摸底,为系统后期建设做好充足准备。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业务需求分析。采用传统招投标监管模式,主要存在需提升招投标监督监管方式手段,需解决招投标成本高需健全完善评标专家的管理机制,需改善信用信息共享低效,需提高信息公开共享效率和范围五大问题。建设全流程招投标监管服务系统,通过线上多方参与、多层级协同,解决传统招标模式中“效率”与“择优”的矛盾,使招投标全程电子化、阳光化、服务网络化和监督管理规范化,可以有效提升天津市交通行业招投标监督效率及招投标管理水平。

  经过筹备阶段的工作已经可以确定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设计阶段要对系统建设目标进行明确,选定设计单位制定项目方案。

  系统计划搭建门户平台、行政管理平台、专家管理平台、招投标服务平台以及移动应用APP,实现招投标全过程的规范管理,“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全面提升招投标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质效。通过建设交通运输工程招投标监管服务系统提升监督监管方式、降低招投标成本、提高信息公开共享效率。这个阶段,要尽量争取更多的单位提交草案,方便对各个企业的设计思路进行比选、提炼、整合,并以其中较为完善的一版作为基础,制定一个指导性初步设计草案。

  结合该草案,对各单位进行全面的对比,包括但不限于其所属行业、已有经验、技术优势、所处区域、关联业务等方面。所属行业尽量以从事本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为最优,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政策要求、使用特点,跨行业开发容易出现系统水土不服、使用效果打折扣的问题;已有经验方面,应选取具有类似系统开发经验的企业,之前开发的技术沉淀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技术优势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技术能力较弱的单位在承接较大项目时,缺乏整体规划、系统建设零散,对系统建成后的整体运行和安全难以保证;所处区域涉及到企业在设计阶段投入的成本、与建设方的协调效率,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后进度要求开始严格起来,在选用外地企业时,应提前与其制定精确的时间进度计划并督促执行;企业在其他领域存在关联业务,有时可以更好地推动项目建设,以本项目为例设计单位的母公司同时还是交通运输行业招投标政策的制定参与者,这无疑对项目的推进是有好处的。经过比选,最终选定了一家外地国企编制项目方案,该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比较契合本次建设的需求。

  项目申报阶段与设计阶段其实是并行的,因为需要按照各相关部门要求不断对方案进行调整。这个阶段是对方案的打磨过程,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协调沟通上,只有明确相关各方的需求并将其落实到方案中,才能推进方案尽快完成申报。

  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当前倡导数据整合共享的大环境下,项目建设势必要与诸多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该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国家主管部门已有数据的调用,需要经由市级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由系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配合;本市各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数据调用及共享,需要由系统建设主管部门牵头进行推进。具体推动部门应设置专门的协调小组处理与不同部门的对接,小组成员应按分工熟悉方案、了解相关部门要求,协调过程中要明确己方需求,尽量谋求双方需求的契合,避免造成方案的大规模调整。

  配合系统建设主管部门推动申报流程。方案申报要与系统建设主管部门做好沟通、配合,按照时间安排稳步推进、保证进度。申报流程的关键节点,关联书面工作应提前完成到位,公文流转要确保准确及时。如方案需要调整内容较少,申报、请示等不涉及方案内容修改的公文手续,在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后,可以提前安排。时间的把控在这个环节异常重要,因为选择异地软件开发企业导致方案调整周期整体延长,所以要在一开始就确定申报的各个时间节点,明确每次方案调整的时限。

  项目立项完成经招投标后就到了实际开发阶段,系统初步建设完成将进入试运行—问题收集—开发优化的循环之中,直至系统正式上线。

  系统1.0版本的建设。系统1.0版本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和时间,以核心功能的实现为主,因为时间要求得非常紧,系统建设要首先考虑按时交付使用。时间节点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当前置任务提前完成时,应提前后续任务;当前置任务预期不能按时完成时,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系统的持续优化。从优化阶段开始,系统建设要一边向前走、一边往后看,在继续开发的同时,还要逐步进行优化,处理系统上线后的紧急问题。项目小组分工要进一步细化,开发和优化的需求对接需要由不同人员同时进行,他们需要在各自的负责范围内对与开发方对接、将需求销号。在这个阶段,测试环境与正式环境的转换要引起高度注意,测试环境未通过严格验证的更新,不得随意上传到正式环境。进入到优化阶段我们得以认真检视系统与设计的差距,进而通过优化来使其更趋向于预期。项目小组要对各类需求进行梳理,沟通使用部门意见后完成登记,与开发方建立对接销号机制。需求的销号是动态过程,每个需求的内容可能会随着系统的使用而变化,项目组全员要对系统使用中出现的任何异常、疑问、不畅的原因进行挖掘、探究、汇总。

  系统试运行后,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和优化工作告一段落,优化的频率会下降,项目小组、开发方需要定期收集使用情况及优化意见,对系统进行不定期更新。项目小组要进一步梳理设计方案,对照现有系统,集中精力完成包括功能配置、权限划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配套制度,让系统应用规范起来。

  通过对系统各阶段的复盘不难看出,系统各阶段的实施都是伴随着调整、优化甚至是推倒重来,建成系统只是最低目标,做出真正符合业务使用需求的系统才是根本目的。

  (文章来源:天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