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7-13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万长权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万长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见面开标”是公共资源交易最迫切最实用的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年内实现所有依法必招项目在线投标、开标”,显然,招投标电子化和“不见面开标”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不见面开标”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江苏是较早推行“不见面开标”的省份,早在2017年就有地方开始实施。2019年搭建全省统一“不见面开标”平台并全面推广,到2020年一季度,全省“不见面开标”率达49.65%,部分地市已达80%以上。
笔者以江苏省“不见面开标”系统标准版为模型,总结了“不见面开标”中比较容易出现的7个问题,供业内参考。
问题一:无法联系投标人
很多地方在“不见面开标”施行初期,由于平台技术和功能还不完善、投标人还不太适应等,在开标过程中会出现投标人不及时响应的情况。
解决方案:开辟与投标人的其他联系通道
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会员诚信库查找联系方式,但这样获取的联系方式有时不够准确,不一定能及时联系到现场的投标人代表。
二是在投标人进入不见面大厅签到时,要求投标人代表登记联系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现场投标人代表,便于及时解决问题。但“不见面开标”签到不是一个必需的程序,如投标人未签到,就没有联系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将联系信息登记提前到上传投标文件时,但前提必须保证联系方式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只有到了开标时间后才能查看到联系方式信息。一旦确保此项功能的安全性,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问题二:保证金核查影响开标进度
在当前诚信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招投标项目还在普遍推行保证金制度。
“不见面开标”情形下,投标人不在现场,在开标环节核查投标保证金有时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开标停顿,耽误开标进程,甚至可能因为核查不当导致误退投标文件。
解决方案:在评标环节核查保证金
在招投标过程中,什么时候核查保证金,在实践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开标环节核查,另一种是在评标环节核查。以江苏省为例,全省13个地市,有5个地市是在开标环节核查,有8个地市是在评标环节核查。
从法律法规角度,《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明确,未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保证金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文件。从这个规定分析,保证金的核查就应该在评标环节。
如果在评标环节核查,便可以有足够时间处理,并可保证开标的流畅性。
问题三:系数抽取引发质疑
招投标法体系下的工程类招标,很多项目开标现场会涉及有关系数抽取,目前主要有两种抽取方式:电脑抽签和现场摇号。电脑抽签,投标人普遍不太信任,所以现在用得最多的还是现场摇号,以使用乒乓球式摇号机居多。
投标人对招标组织者有一种天生不信任感,“不见面开标”情形下,有时受摄像头角度和清晰度的影响,投标人不一定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抽签的全过程,更会增加投标人的疑虑。
解决方案:第三方平台摇号抽取系数或双盲两步确定系数法”
针对系数抽取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解决:一是使用具有公信度的第三方电子摇号平台,摇号过程可查可验,摇号痕迹、随机因子等长期保存,可追可溯。此举能够保证过程、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随机,不受设备和人为因素影响。二是可以采取一种不摇号不抽签的系数确定法——“双盲两步确定系数法”。 该方法系数完全由所有投标人的报价决定,任何一个投标人报价都会影响系数,能够实现双盲充分随机,并完全由系统自动计算。
这种算法的前提条件是K值范围须为2个数、5个数或10个数,因为G值是0—9计10个数,要使相等数量的G值对应一个K值,保证概率相同。
这种K值选取方法无需抽签,全部由系统自动计算,无需人为参与,且在报价出来之前任何人无法预测K值,所有投标人都能影响K值,从而最大限度上能够确保公平、公正。
问题四:投标人故意不解密文件
有这么一个真实案例,一个“不见面开标”项目,投标截止时间有3个投标人,到解密环节,两个投标人正常解密,一个投标人迟迟不解密,代理公司反复联系,投标人找各种理由不解密,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直接无法联系,最终项目流标。
很明显,投标人故意不解密,想要项目流标。而这种情况根据一般电子化招标的约定只能流标,且对故意流标的投标人缺乏有效制约措施。只有投标人较少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流标后重新招标,因投标人少且名单已经泄露,很容易导致围串标行为。
解决方案:投标人原因未解密没收投标保证金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招标文件中增加约定:“因投标人原因未解密的视为撤销其投标文件,保证金不予退还。”这样可以通过保证金制度来约束投标人的投机行为。
问题五:投标文件无法打开
现场开标情形下,电子投标一般会要求投标人提交一份备份电子投标文件,当系统出现技术问题导致投标文件无法打开时,会启用备份电子投标文件。但在“不见面开标”中,没有备份文件可用。
解决方案:启用云备份或封标再处理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两种方式解决。
一是招标文件中增加约定。如果由于交易系统或系统硬件故障等非投标人自身原因,造成投标文件无法正常打开的,可以经申请进行现场封标,待技术问题解决后再开评标。
二是“云端预存、双向解密”。就是投标人在上传投标文件的同时上传一份同样的备份投标文件放在云端,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启用。
问题六:投标人数量泄露
“不见面开标”的设计原理,是通过网络直播技术,实现不到现场也取得和现场同样的开标效果。在开标前,投标人会纷纷进入网上开标大厅,每个投标人可以占用一个席位,跟现场一样,身临其境。通过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场景,投标人就很容易知道大概有多少家单位投标,对于投标人较少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容易被个别投标人利用,可以事先做好几套不同方案的投标文件,在开标前最后两三分钟,根据投标人的数量情况来选择投标方案或放弃投标。
解决方案:开标前投标人仅可确认自己的席位
这个问题在现场开标中也会发生,但无法避免。“不见面开标”情形下,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通过技术改造,投标人在开标前只看到自己是否在席位上,看不到大厅中其他投标人的数量,就可有效解决该问题。
问题七:投标人名单泄露
“不见面开标”环节,当投标人不足3家流标时,到开标时间系统会自动展示所有下载招标文件的投标人名称和已上传投标文件的一览表。这会影响二次招标,本来投标人就不多,名单泄露,在重新招标时很容易发生围串标行为。
解决方案:有效投标人不足3家系统仅显示流标
因此,“不见面开标”系统设置上,如果开标时,有效投标人不足3家时,系统要自动屏蔽所有投标人信息,只显示投标人不足3家,应做流标处理,而非直接公开投标人信息。随着“不见面交易”更大范围的推广使用,实践中会不断出现问题,不断依法依规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创新实践,促使更多新技术新智能在招投标中应用,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备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体系,保证“不见面开标”更加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文章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