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合肥:“新服务”为智慧交易注入新动力

发布日期: 2020-07-15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作者:张丽丽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张丽丽】近期,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台了《进场交易项目登记服务规定》,把好项目招投标第一关。其中首次明确了省内其他城市项目进场交易“门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概算应在1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以新颁布实施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为契机,围绕“市场区域化、交易智能化、服务标准化”发展目标,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积极探索“智慧交易”,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交易服务。

特邀请专业礼仪培训老师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礼仪培训

  再造交易流程,严把项目进场关

  合肥交易中心再造交易流程,严把项目进场第一关。近期,中心明确了进场交易项目登记服务的范围、流程以及不同类别的项目登记应提供的基本材料。比如,政府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限额以上的项目,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的,须提供行政主管部门准许使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的批准文件;未达到公开招标限额以上的项目,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的,须提供采购人确认该项目为其他采购方式的说明材料。

  建设工程项目要提供规划许可证、初步设计批复、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施工图审查文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如缺少相关材料的,项目单位须书面承诺因缺少该材料造成的后果和风险由其自行承担。

  项目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数字证书后,可在网上自主填写项目信息、上传相关交易材料。对不符合登记条件、需补充登记材料的进行一次性告知,一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全部登记和核查程序,大大降低招标成本。所有类别进场交易项目必须明确交易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除省、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代理机构在登记项目时须同步提交《招标项目监管事项登记表》准确选择项目登记类别。

  经过数年建设发展,合肥交易中心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年交易规模占全省40%以上。为提高平台承载交易能力,中心首次明确了省内及其他城市项目进场交易限额标准,其中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概算应在1亿元以上。跨区域交易的项目应当参照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当年《合肥市公共资源集中交易目录》中市本级进场交易限额标准执行,同时提供批准跨区域交易的相关决策性文件。

合肥交易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礼仪培训

  见证服务实现交易行为全程可溯

  “你们发现的问题我们确实存在,谢谢交易中心的领导们以这样面对面提示提醒的方式和我约谈。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加强管理,保证不再犯类似错误。”在合肥交易中心近期开展的一次对已发布招标文件未开标的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回头看”活动中,某代理机构分管负责人在约谈会上由衷地感慨。

  如何把握在招标文件“回头看”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成为交易中心见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合肥交易中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出台的制度文件,详细查看了每一个已发布招标文件未开标项目的招标文件,并召开专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集体会商。针对发现的一些小问题,中心及时和相关代理机构沟通,进行提示提醒;针对发现的未参照使用监管部门印发的招标文件示范文本、评标办法适用范围不正确等较大问题,中心通过发放工作联系函、约谈代理机构分管负责人等方式,要求书面向交易中心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回头看”活动,不仅向代理机构传导压实了审核招标文件的主体责任,也为交易中心见证服务工作探索了新的工作思路。

  合肥交易中心自2019年年底机构改革成立见证服务科后,一直积极探索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延伸至进场交易项目全过程见证的常态化管理。今年初,合肥交易中心研发的进场项目见证服务系统已试运行。

  今年4月份,中心又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场交易项目见证服务规定(试行)》,探索公共资源交易见证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目前,凡进入合肥交易中心登记进场的交易项目,从项目登记开始直至中标结果确认,均纳入见证服务管理范畴。项目交易责任主体可以采用人工查验、系统记录、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完整性查验和记录。进场交易项目中标公示公告结束后,交易中心可向项目单位或其代理机构出具进场交易证明书。此外,交易中心可对进场交易项目相关责任主体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必要提示,保留修改内容或数据从而实现全程留痕。

  交易服务“云上走”成新常态

  一直以来,合肥市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深入实施“互联网+交易”服务,大力推行“网上办、预约办”。

  今年以来,大力推行“不见面”交易,有力推动了合肥市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建立,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不见面”交易比例高达100%,“云上走”交易成新常态。

  首先,“不见面”交易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招标人、投标人无需到现场即可通过网络实时参与开评标活动,有效隔断各方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人情标”“感情标”;全流程网上开评标、全程现场实时监控,减少了投标人相互围标、串标的风险,保障投标人公平竞争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公平公正,有效提升营商环境。

  其次,“不见面”交易云上走,既简化交易流程,又大大节约投标人时间和资金成本。以2019年合肥交易中心成交建设工程项目8134个为例,按每家投标人标书制作费、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平均支出1500元计算,采取“不见面”交易可节约支出达1000多万元。同时,“不见面”交易给全国各地企业积极参与合肥市招投标提供极大便利,交易市场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引入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为合肥市“稳中提速、稳中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再次,“不见面”交易极大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合肥交易中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省市共建、市县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实行“不见面”交易,可大大降低开标所占用的场地面积,并减少为开标配套的软硬件设备投入资金、压缩现场服务保障人员,有力促进了国有资产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最优化使用。

  “不见面”交易通过“网上办”“邮寄办”和“预约办”等方式即可完成企业信息注册、项目进场登记、开评标场地预约、招标信息发布、投标文件上传、远程解密、不见面开标、保证金收退、合同备案、投诉办理等交易业务,专人在线帮助释疑解惑,真正做到“办事不见面、政策不脱节、服务不打烊”。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