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 2020-09-17     来源: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王丛虎 马文娟

  【公采传媒/《公共采购》杂志、公共资源网 通讯员 王丛虎 马文娟】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始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改革至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进,即地方间的学习与竞争阶段和中央政府出台顶层设计后的规范发展阶段。由于最初缺乏中央层面的政策文件的指导,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中出现了交易平台分散设立、重复建设;部分交易市场职能定位不准、公开性和透明性不高;公共资源交易管办不分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国办发〔2015〕63号)(以下简称国办发63号文),提出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时值国办发63号文发布五周年之际,我们对五年来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方能不断前行。

  改革五年来成效显著

  国办发63号文提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整合目标是:在2017年6月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发展。总体来看,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践行这一政策精神,以整合共享资源、统一制度规则、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快构筑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统一整合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为了减少重复建设,县级政府不再新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经设立的应整合为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分支机构。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由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省级平台、市级平台组成的三级平台和600余个电子交易系统组成的公共资源交易全国一张网体系。随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统筹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纳入到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例如药品采购、二类疫苗、排污权、林权、碳排放权等。

  完善交易制度,统一规则体系。制度建设是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的重头戏,清晰的规则体系对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适时开展制度规则的清理,过滤掉不合时宜、重复、冲突的法规文件是实现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的基础。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牵头单位的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大量的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性文件,逐步统一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的规则体系。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宁波市等地还纷纷进行地方立法工作,推动了交易的规范化。

  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构建不同的交易体制。自国办发63号文颁布至今,各地结合中央统一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精神和原则,创新实践,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总体上看,“一委一办(局)一中心”的体制架构基本得到认同与采纳。在此基础上,各地又因地制宜,进行了改良与创新,例如,安徽合肥的“四位一体”组织架构——决策机构是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机构是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服务机构是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操作部门是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重庆市创新地以国有企业的模式替代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定位和属性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的机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进行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管行为。这一基本共识对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起到了促进作用。

  运行机制得以完善,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自国办发63号文发布以来,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并全面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运行、智慧化监管等已经成为各地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创新的共识。例如,各地在积极推动市场主体统一数字认证,逐步解决了传统数字证书设备驱动冲突、电子印章不兼容、证书办理繁琐、登录方式单一等问题。此外,贵州省作为全国大数据应用的典范,积极借助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手段,使得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逐渐成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的新形式。信息公开机制与数据共享机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贵州省、重庆市、北京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为例,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系统数据规范(V2.0)指导下,统一区域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本实现了全省(区、市)“五统一”,即统一登记赋码、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管理、统一数字认证、统一诚信管理。

  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尽管国办发63号文为当时“迷茫”的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指明了前行的路,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在过去五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范围、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监管的运行机制与制度体系设计等相关领域的问题也不断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中央层面的持续政策跟进,也同样需要地方持续的改革创新。总的来看,未来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发展仍然离不开以下四方面。

  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营商环境。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实践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在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仍存在着制度性交易成本高、招标代理行业混乱、政务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仍需持续发力。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公共资源交易”以及5G、区块链技术的更为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构中国营商新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

  加强认识,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公共资源交易作为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与市场接触最为频繁的领域。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发展与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密切相关,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力。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各级主要领导对于公共资源交易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公共资源交易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与协同还不够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成效。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确保中央和地方高层领导的积极推进仍然是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走向标准化、制度化、智慧化的重要抓手。

  利用新型信息科学技术,提升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拓展提供精准科学的服务、运用海量交易数据分析投标价格的合理性、还原并检测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分析研判公共资源交易宏观经济趋势。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应积极借鉴新型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干预数据的现象发生。

  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随着新科技、新手段的不断涌现,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亦需要不断提升。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素养和政策执行力等是未来公共资源交易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

  (作者介绍:王丛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主任;马文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更多新闻请关注公采传媒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公共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