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9-04-29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近日,武汉市发布《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送审稿)》。该《规划》将按照“一城一园三中心”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备、绿色生态的高端产业园,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链条,打造该市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谋划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据了解,武汉构建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有着区位、产业、发展、人才等方面优势。产业方面,2018年,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已突破2000亿元,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5%,已形成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江夏区、汉阳区、硚口区等为扩展区,其他各区为特色区的多层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人才方面,武汉高校和生物研究机构众多,每年培养生物相关人才超过5万名,拥有大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4家等。
根据规划,“一城”即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链协同出新、技术平台支撑等,打造成该市大健康产业驱动核。“一园”即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承接放大光谷生物城产业溢出效应,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规模制造,作为大健康产业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增长极。“三中心”分别是汉阳大健康产业中心、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中心和长江新城国际医学中心。
武汉市计划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新培育100亿级企业5家至8家;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13200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在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数字医学影像、光电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及智慧医疗等特色领域占据国内优势地位;到2035年,该产业总收入达到18000亿元,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规划同时提出,到2025年,生物医药年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100亿元规模企业达3家至4家,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上市4个至6个;到2025年,医疗器械领域年总收入突破500亿元,100亿元规模企业达1家至2家,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上市3个至5个;到2025年,全市医药流通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1000亿元规模企业1家;到2025年,生物农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35年建成全国最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育种基地;到2025年,健康服务领域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新增10个紧密型医联体等。
近期,武汉举办了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武汉市政府和泰康作为核心发起人,携手农业银行、九州通、元明资本、微医等共同参与出资设立了武汉大健康产业基金,为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
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在健康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将以本届健博会为新起点,携手广大海内外企业,建设世界级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建设国际性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地,打造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医疗服务、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健康中国示范市,为全体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打造人民满意的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