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浙江:深耕营商环境,将地方经验推向全国

发布日期: 2019-06-14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比全国最高。在浙江的经济份额中,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制胜法宝与财富源泉。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了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浙江有9项入选,是入选典型数最多的省份。其中包括开展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等改革、“标准地”改革、限时联合验收改革、贸易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等。

  浙江省政府认识到,当下的区域竞争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是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该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构建起以法治为基础、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新格局,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充满活力的市场发展环境。

  政企关系:“亲清”常态化

  浙江不仅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开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还对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性公共项目,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对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鼓励民间投资优先进入。

  2018年底,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项举措中,申报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从“审批认定制”改为“备案公示制”;每年引导民营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全国性团体标准100项以上;全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稳定在65%以上;每年培育270家以上“品字标”民营企业。浙江正在拓展“小微企业·信用宝”应用范围,引入全省200家以上合作银行,计划每年引导10万家以上企业通过信用贷款、股权质押、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每年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2000亿元。

  6月9日,浙江省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在宁波举行,浙江省商务厅利用圆桌会议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通过浙江外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今年1~4月份,浙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14家,高技术产业实际外资、制造业实际外资比重分别提升至30%和40%,新增1亿美元以上项目49个。

  外资企业肯定了浙江地方政府的服务精神:在浙江投资项目的所在园区管委会在项目启动之前就提前介入,帮助企业熟悉地方审批流程,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让他们早准备、早计划;之后,又有专员全程跟踪服务,为项目制定个性化方案、提前申报方案,还无缝对接各个部门。

  浙江的地方政府创意不断。最近温州市开始实施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三张清单”——“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引导清单”,每张清单各7条。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商交往中,首先要建立7项“正面清单”。其中特别强调要优化涉企服务,为民营企业和温商回归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主动向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解读与明确指引,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各类历史遗留问题。

  温州的“负面清单”则主要包括涉企服务中故意刁难、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对民营企业随意性执法、选择性执法,向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把政策优惠当成熟人的“福利”,“红包”,或以政策、纪律为借口把民营企业合理诉求拒之门外等。

  “最多跑一次”:地方探索成为全国样板

  浙江经济近年来的亮眼表现,很大程度在于浙江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18年11月,浙江省通过了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100%的事项实现网上办理,63.6%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以地方立法的方式固化了改革经验,破解了制度障碍。从一项地方改革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已不再是新概念。

  现在,如果你来到杭州行政服务中心,会发现原本手续环节最多的工商登记窗口已不见排队、等待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助办理区域,工作人员正在帮助新注册企业者在线填写表单。企业商事登记全流程几乎均可通过填写表单、选择类目的方式完成。同时,通过在线平台,许多备案部门也能在后台自动获得企业申报信息的推送,避免了信息的重复采集。

  通过2018年上线的“一网通”平台,到窗口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减少70%,从取名到领取营业执照目前平均只要1.31个工作日。2019年,该系统上线了企业变更、注销等新功能。

  浙江省发展改革部门涉及企业投资立项审批仅仅只有四个接待窗口,原本接待办理的前台如今成了“数据跑路”的后台。通过“标准地+承诺制”,浙江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实现“最多100天”。

  浙江自贸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其中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东港区域,辖区有限的征管资源让“就近办税”成了难题。税务机构改革后,普陀本岛范围内办税点增至5处,纳税人凭借一张身份证即可到任一办税点进行涉税业务办理,舟山市本级10大项146小项税务事项均能够实现“最多跑一次”,覆盖率达100%,超90%项目实现“零上门”,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岛。

  发力知识产权运营: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6月4日,杭州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集中办理专利受理、商标受理、版权咨询、标准服务等多类业务,服务范围涵盖知识产权各个领域,可满足企业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一门受理”相关知识产权业务。今后浙江企业申请创新、专利申请和保护利用将实现“最多跑一次”。

  此外,该中心还拟申请设立商标局杭州代办处,开展商标注册受理、质押登记等业务;引进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投资与运营平台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作用,构建“评保贷投融”五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多层次集聚服务资源,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全链条发展。

  浙江的创新、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近年来,浙江全力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知识产权发展指数连续第五年保持全国前五位,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升级。

  2018年,浙江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6件,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2018年,浙江省新增“浙江制造”标准559个,累计853个;34个品牌入围《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作为全国知识产权运营的重点试点城市,杭州和宁波分别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杭州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数据+运营+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模式,聚焦知识产权交易服务、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高价值专利产业化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大数据、知识产权战略咨询及评议服务七大板块。

  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开展预审确权、快速维权、专利导航运营等工作,已汇集知识产权全类别的1亿条数据资源,包括近百个国家的专利、商标、标准、版权等基础数据以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司法判例、文献等各类资源。

  浙江企业通过强化公司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提升公司知识产权获取和运营能力的愿望正日益迫切。截至目前,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368家企业拥有了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下一步,杭州未来科技城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集聚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和项目,形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杭州经验:如何做到人才净流入率“领跑”全国

  2018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海外高层次人才净流入率和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首位,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各大城市掀起“抢人”风波之际,杭州早已先人一步——2015年出台的“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的人才“若干意见22条”,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都是具体表现。

  杭州的策略不是用钱补贴企业,而是引导更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也设立政策性科技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周转资金,以及与各大在杭银行合作成立的科技银行,还针对创业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跨越期4个不同阶段,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如今,杭州平均每天的创新创业活动达到10.23场;众创空间开始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优秀众创空间占浙江省的70%;国家级孵化器已达32家,连续5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

  今年,杭州办事材料将再精简10%,6月底前实现企业开办一个工作日办结,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间“最多90天”,打造宽松的准入门槛、高效的项目审批、合理的运营成本。此外,杭州还将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1+9+X”改革,全面应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施四个阶段牵头部门负责制,推进“联合图审、联合测绘、联合验收”。

  在税费负担、运营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杭州率先突破,严格将各项减轻税费政策及浙江省新一轮35条减负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加大“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开拓,加快“走出去、引进来”节奏;出台科技贷款补助政策,为企业提供科技和金融服务。

  事实上,得益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清晰角色定位与有效分工协同,杭州很少见“折腾”,这是其屡屡领跑新经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