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04-11 来源:公共资源网/公共采购杂志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管理、监督与服务如何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而又相辅相成,首要的是明确交易相关机构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以南京市为例,建立了“一委一办一中心”模式,厘清了职能边界,强化了监管与服务的沟通协调,突出了“委”和“办”的指导协调、行政监督部门的行业监管、交易中心的平台服务,推动了交易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交易管理处处长 周晓宁
在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上,公管委作为领导决策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公管办承担公管委的日常工作,牵头推进交易改革,研究起草相关法规和规章,编制交易目录;交易中心提供场所、信息、咨询、见证等服务;各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理顺了公共资源交易决策层、监管层、操作层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职能交叉、揽权推责、管办不分、效能低下等问题。
交易中心作为服务机构,其重要作用在于,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充分利用信息化推进交易电子化,搭建全流程透明化管理的交易平台。通过建立规范交易流程,实现统一项目登记、信息发布、中介抽取、评委通知、现场交易、合同签订、履约跟踪等重点环节,实行统一进场交易、统一平台运行、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管理、统一费用收取、统一监管监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漏洞,让各个环节都透明可查。
在公共资源交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交易监管体系的建立还应包括互联互通的信用监管、电子交易监管,以及大数据辅助监管。
信用监管主要通过统一的信用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提高信用缺失成本,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此外,还应探索在交易活动中全面启用信用评分因素,强化第三方信用报告的价值。
电子监管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项目登记、公告发布、开标评标、成交公示、结果确认、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关键环节的“预警监控”,及时发现规避招标、量身定做、串标围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实时通报监管部门督查,为行政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提供“慧眼”。
大数据分析则应突破交易额、项目宗数、节约资金率等简单统计层面的局限,进行地区性、历史性、横向纵向等更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分析加强监管部门对交易主体行为的研判能力,提升行政监督部门发现问题、固定证据、精准打击的能力,同时为交易规则制定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