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7-15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红河网
今年以来,弥勒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模式改革、水利建设改革”四个体制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激发18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内生动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结出硕果。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还权于民。在示范区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27.32万亩计3.65万户、林地确权登记0.72万亩计631户、宅基地确权登记0.25万亩计0.82万户、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8.97万亩计345宗;建立市、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盘活农民资产的市场价值,推动农村产权要素配置机制市场化。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丰富“三农”金融产品,完善“三农”融资环境。该市形成了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龙头,以抵押贷款、林权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等为辅的产品系列;在全市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111023户、建档面100%,对符合评级授信条件的101382户农户进行评级授信、授信面占91.32%。现已发放信用贷款84239.08万元。
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发展模式。由“租种”向“利益捆绑”“组团发展”转变,探索出以东风韵现代高原特色农庄、玫瑰湾农庄为代表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收益共享的集约模式;以骏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出口蔬菜基地为代表的内结农户、外联市场的竹园那庵股份合作模式;成立市农业投资公司“流转储备土地,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引进主体规模经营”的组团模式;将土地经营权集中投向市场,促使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带动农业向规模、集约、高效方向发展,使租地农民获得地租和工资收入,实现农民转化为“地主”和工人身份,催生出以“工业化”理念规模、高效、精准发展农业新路。
改革农村水利建设,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立足“稳”是基础,巩固水利在“三农”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坚持“破”是激活,进一步探索农村水利治理体系,科学重组农村水利资源;着眼“进”是目的,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开展建设。目前,示范区水利设施完成投资1.57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7万亩,其中采取PPP模式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完成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示范区水利化程度达9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