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3-18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新民晚报
王阿姨之前用的开塞露,是上海专做廉价药的运佳黄浦制药公司生产的,用了几十年,在医院开是0.65元/支。最近在医院开的开塞露,是江苏一家药企生产的,价格2.6元/支。
“为什么不开原来的开塞露?医院回答说厂家不供货了。换了个厂家,涨得太厉害了,吃不消。而且这个药是进医保的,没办法选择。”王阿姨无奈地说。
记者致电运佳黄浦公司,询问是不是开塞露供货出现问题。谁知,对方一肚子苦水。“一个月前,我们陆续接到投诉电话,询问为什么不供应开塞露,我们这才知道在部分社区医院,我们已经被排除在采购名单之外了。”上海运佳黄浦市场部经理尹毓峰说。
家住塘桥的黄文炤气愤地说:“价格贵了三四倍,还不好用,瓶口有毛刺,经常划伤皮肤。”王美香也觉得很苦恼。“确实没有以前的产品好用,要么就去零售药店买原来的品牌,1.1元一支,但没法进医保。”
药价放开引发涨价?
小小开塞露,为何有厂家卖到2.6元/支?这背后大有文章。对药企来说,近两年有两大不可忽视的风向标。
一是价格。从去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而早在2014年,国家就取消了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低价药品虽然取消了政府定价,但低价的“门槛”没有变,只有日均用药费用低于3元的西药、低于5元的中成药才属于低价药品。
“有些企业可以把涨价‘空间’用足,比如开塞露就可以直接涨到3元/支。”从事医药行业已有20多年的李景分析说,小药企没负担,只要守住“3元、5元”的底线,想涨就涨,抢占市场为先。
二是采购方式。过去,低价药是通过招标采购的。企业需要同时向主管部门提交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然而技术标的筛选功能形同虚设,只能看商务标,即药企报价。结果出现了“谁报价低谁中标”的弊端,一味求低价,导致生产与成本严重倒挂,一批经典好药消失。
从去年开始,上海出台政策,对常用低价药品开辟新通道,不再纳入招投标范围,而是采用挂网采购的方式,即过去是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凡没有中标的药品不能在公立医院销售;今后是企业自主直接挂网,医疗机构自行网上交易,阳光采购。记者了解到,销售2.6元/支开塞露的厂家此前不在上海销售,也无法进入上海的医保系统。挂网销售后,一批类似药企打入上海市场。
由医院直接与药企接触,各家医院就可按需求分别采购低价药。进入低价药目录的品种不再是政府统一招标而是直接挂网采购,是尊重市场的表现。对于符合低价药政策的多家竞争药品来说,进入低价药挂网采购,也不失为避免同行价格厮杀的一条出路,但是执行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运佳黄浦市场部尹毓峰坦言:“我们接下来也要提价,市场零售价从1.1元/支提高到1.9元/支,但我们不能把涨价空间用足。开塞露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我们要考虑到品牌口碑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医院为补贴选贵药?
一些药品价格翻倍,口碑不佳,为何医院还要选用呢?李景分析,几年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的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即按药品进价销售,市民持医保卡购药,市、区两级财政按照销售药品进价的15%给予补助。“问题就出在15%的补贴上,以开塞露为例,医院开0.65元/支的,卖10支补贴不到1元钱;开2.6元/支的,卖10支补贴4元左右,利润空间就出来了。”
实际上,这一说法在运佳黄浦的采购人员那里也多少得到了印证。“我们给医院发了几次函,证明供货正常,但医院就是不睬。后来采购人员直接去医院交涉,对方暗示,是补贴过低的问题。”
李景分析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了药品加成,医院的利润空间急剧减少,社区医院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在一些低价常用药上,动动补贴的‘脑筋’也是在合理范围里钻空子。国家出台这个规定,本意是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但改革的过渡阶段,难免出现问题。”李景认为,像开塞露这样的低价药,可能还会出现类似问题,品质高、成本也更高的本土品牌在医院买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价格更高、规模较小的药企产品。“目前,主要是社区医院出现了‘嫌贫爱富’的情况,社区医院里老年患者多,如此一来,就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用药负担。”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