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济南日报
近日,山东省放开公立医院知名专家诊疗费的消息颇受人们关注。省城知名专家诊疗费正式步入“百元时代”。诊疗费提上去了,药品费能降下来吗?这个几乎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问题,又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我们购买药品,无论是到医院,还是到各类药店,根据价格付出相应的费用,似乎并无不妥。但现实中,却往往产生很多无奈。有的药品费用过高,患者买到的药的价格,甚至是其成本价或出厂价的成百上千倍。有的“廉价救命药”,因为利润空间小,药厂不愿生产,患者只能用高价药代替,或者高价向黄牛购买。同时,药品价格的行政化管理还容易产生腐败。
去年5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这或许是我国医疗综合改革迈出的坚实一步,但这一步还远远不够。比如五年前缺货的廉价药鱼精蛋白,今天依然缺货。
一张小小的价签牵涉十多个环节
我们走进药店,每一盒药品都对应着自己的价签,标识着自己的“身价”。这个数字是怎么形成的?某制药企业的数据分析师杨彬对此作了详细解释。
跟任何一种商品一样,药品价格包括成本价、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等。由于药品的销售渠道相对复杂,有制药企业、销售代理商、医院等环节,因此又包括了开票价、实际结算价、实际零售价、中标价、最高零售限价等等。
复杂的定价体系,不仅患者难以辨别其中的诚实度,即便是业内专家也表示难以辨别,“面对着上千种药品,想要发现其真实价格,非常困难”。
2010年5月,湖南省湘雅二医院曾爆出“天价芦笋片”事件:出厂价仅15.5元的芦笋片,在医院卖到213元,利润率达到1300%。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国药品的百元销售利润率接近10%,平均在9.8元至9.9元左右,但不同药品间差距极大,“高的利润能达到40%到50%,低的还不到7%”。所以某一种药品到底能赚多少钱,外人很难摸透。更让人难以捉摸的是,药品定价高低、利润多少全无规律,很多时候全靠价格主管部门领导的一句话。
外国药企紧盯市场中国药企紧盯官员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被带走调查。此后不到40天的时间里,价格司又有4人被先后带走。价格司的“沦陷”让人惊讶,而这5人中,有4个与医药价格有关。2014年,全国至少有24名医院院长被纪委调查或进入司法程序。2015年,也有多位厅级的医院院长或者医学院领导被调查。
我国1996年恢复药品管制,最初纳入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范围的药品只有200多种;十余年后,已增至2700种。行政权利过大,必然导致一些问题。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就表示,这造成其他国家药企两眼紧盯着市场的时候,中国的药企两眼却在“紧盯着官员”。
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部分高管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据公安部官方消息,葛兰素史克正是为了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向政府部门官员、医院、医生等人员行贿。事发后,一名涉案公司高管在采访中表示,包括行贿费用在内的各种运营成本助推了药价虚高,保守估计“运营成本”占到药价成本的20%至30%。
业内人士透露,一个药品品种的定价权,“平均公关费用是1000万元。”一位从事药品销售多年的张姓业务员也表示,药企花费千万元以上的巨额费用进行价格公关,绝非耸人听闻。
在发改委的多种药品定价方法中,“单独定价”是药企公关最大的空间。单独定价的几项要素没有硬性标准,自由裁量权很大。一旦成为单独定价药品,价格马上可以翻几十倍。
而最终为这些费用买单的,必然会是本身就遭受病痛的患者;药企为“公关”花费大量资金,也必然会压缩研发投入,延缓医药科学的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很多药企的产品均以仿制药为主,这就是现实。改革前药品定价分类政府定价
主要针对《医保目录》的处方药、麻醉药品、血液药品等。
政府指导定价
主要包括《医保目录》的非处方药、各地调剂进入地方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品种、医院制剂、《医保目录》所列民族药和中药饮片等。“单独定价”
根据发改委规定,企业生产的政府定价的药品,在其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其它企业生产的同品种,或者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品种时,可以申请实行单独定价。
市场调节定价
即企业自主定价,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外,其他大多数药品采用企业自主定价的模式。
患者需要廉价救命药“只能自己想办法”?
目前我国居民医疗保险,绝大多数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范畴之内。而三大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和各地方的自定药品目录中,几乎所有药品价格都由政府把关。由于人们购买药品时常要通过医保报销,所以政府定价药、限价药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有专家表示,“从这个角度计算,政府定价、最高限价的药品,基本覆盖了中国人用药需求的90%。”价格管理部门对药品市场的干预和影响,也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我国药品价格的制定与管理办法,源自于1996年8月实施的《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在“看病贵”的民怨之下,事实上,政府一直在做着控制药品价格的努力。据统计,从1996年到现在,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32次整体性的强制降价,但这些降价措施并没有收到明显成效。面对强制降价、政府定价,药企的普遍做法是,某种药品今天降价,明天便会停产;在对规格、剂型、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后,再改头换面,重新报价,投放市场。
强制降价或指导价过低,还带来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廉价救命药难寻。“光明时评”5月3日刊文称,患有心脏病的赵女士需要开胸更换心脏瓣膜,因为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缺货,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队等药。
鱼精蛋白缺货的现象近日在济南也十分严重。在济南各大三甲医院里,需要用药的手术患者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弄药,或者主治医生帮着从外院借用。这种药并不贵,一支仅需十余元钱,但却买不到。该药早在五年前就处于缺货状态,五年过去了,依然在缺货。
“光明时评”发表文章称,当微信朋友圈在悼念“长效青霉素仅剩两药企生产”的时候,更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廉价药早就音讯杳无、消逝无痕。西地兰、注射用红霉素、潘生丁等多种供应数十年的基本药物,正逐渐从市场上消失,患者只能用其他高价药替代。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其中有342种短缺。
去年有多家媒体报道,治疗婴儿痉挛症常用的“注射用促皮质素”,本是一种售价仅为7.8元的普通药,但就因为在医院和药房难见踪影,竟被黑市炒作到4000元一盒。
药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各国都在这方面有很多有益做法可供借鉴。
德国实行药品参考定价,消除治疗效果相似的不同药品之间的价格差异,提高药品市场的透明度。
英国管控药品涨幅,同时支持鼓励药企研发创新。
韩国由市场竞争来主导药品价格,政府定期监控一般药品的价格动向,引导药品价格的良性竞争。
“破冰”之后仍有漫长道路
我国药价政策调控的诞生有一定历史原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政府限价越来越导致药品价格与临床价值还有市场需求脱节,也与国际大环境不符。
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联合发出通知,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意味着施行了近20年的“药品政府定价
制度”正式终结。2700余种药品“解禁”,步入
市场化轨道。
这被认为是药价改革的“破冰”之举,有关人士表示,这场让药价遵循市场规律的改革早该到来,如今算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药价回归市场调节,会使药品的市场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过低价格的药品可以凭借相对合理的价格重出江湖,而过高价格的药品也会面临市场带来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药品的实际交易价格会更好地反映市场竞争力和使用效果。
时至今日,药价放开已有近一年时间,民众却并未真切感受到这个堪称“大动作”的改革举措带来的好处。高药价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业内人士表示,实行企业自主定价后,有的药品因市场竞争充分,价格下来了;有的药品因生产企业少,价格上涨比较厉害。总体而言,降的远不如涨的多。“企业‘任性涨’不仅加重了医保负担,也与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宗旨不符。”
根据国家出台的意见,企业实行自主定价后,药品价格应由企业与医疗机构谈判确定,政府无权干涉,但现阶段面临着诸多尴尬:一方面,药品加成取消后,医疗机构的谈判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与企业的自主谈判,一种药品在一个地区可以出现多种价格,医保按照什么价格进行报销就无法统一。
药价改革需要政府、医院、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长远来看,取消药品定价仅是药价改革的第一步。专家表示,要通过药价放开,让药品市场先相对独立运行起来,形成一个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配置药品价格的条件。同时,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及医保支付方案也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望形成一个良好的药品市场机制。
药品及医疗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各国也都在不断地探索改进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身患艾滋病的罗恩,通过坚持不懈地与美国食药监局(FDA)和垄断药企斗争,不仅让自己被认为“只有30天”的生命延续了7年,更为社会争取了一部更好的法律和一个更好的制度。希望我们的一步步探索与改革,也能真正给患者和民众带来福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