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88332491
010-88332493
首页 > 行业采购> 房建/市政> 行业新闻

十一2015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情况汇编之环境整治篇

发布日期: 2016-01-25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首都之窗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十二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立足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开展环境建设重点工程,改善脏乱地区环境面貌,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圆满完成系列重大会议活动保障工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2015年,北京市不断强化城市环境精细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点地区环境保持较高水平,环境惠民取得新的进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体情况

  (一)“十二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简要回顾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地区、主要大街环境景观有效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环境水平有所提高,进京铁路、公路、地铁和交通枢纽周边环境建设取得成效,重点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郊区农村、薄弱地区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初步构建了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综合、全程监管;形成城乡环境卫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市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方便适用,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处理设施能力基本满足全市处理需要,处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城乡环境面貌和市政市容管理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二)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总体情况

  按照“管理水平要精细、城市环境要最好”的要求,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继续以“美丽北京,环境先行”为主题,围绕“巩固一个成果、做好两个规划、推进三大工程,开展五项治理”的主线推进工作,即:巩固APEC会议环境建设成果,做好首都环境建设年度和中长期规划,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区域综合提升和生态环境工程,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秩序、薄弱区域、城乡结合部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效能问题治理。首都环境建设办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监督落实,各相关部门和区县主动承担任务,首都环境建设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市政设施安全运行,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措施与成果

  (一)“十二五”时期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1.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首都环境建设统筹协调更加有力,组织修订并发布实施地方标准71项;建立环境建设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施“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制度,每月在市政府会议曝光环境问题,定期在市属媒体公布排名,引起各区县、各单位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环境优美居住小区街巷胡同评选”、“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等宣传形式,引导广大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建设。二是美化群众身边环境。先后以“精细管理、美化市容”、“精细管理、服务群众”、“美丽北京,环境先行”为主题,连续四年集中开展环境建设精细管理行动,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精细化、长效化。三是遏制环境脏乱现象。组织开展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经营行为、旅游秩序、市容环境和打击违法建设的专项治理行动。四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实施《北京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环境景观分级分类布置标准》、《燃气供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向郊区延伸,向社区扩展,市级网格平台与12个区实现对接,五年来城六区共发现城市管理问题2259.8万余件,解决2212.7万余件,问题解决率94%。五是做好重大活动保障。坚持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先后完成党的十八大、建国65周年、APEC会议、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环境保障,解决一大批重点难点环境问题,有效提升环境面貌。

  2.环境卫生事业实现新进展

  一是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处理结构优化。建成鲁家山垃圾焚烧厂等16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焚烧、生化、填埋处理比例由10:10:80升至40:30:30,垃圾处理能力从16680吨/日升至27321吨/日,完成1011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96.7%升至99.6%。二是垃圾分类体系更加健全。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8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55%。严格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制定发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地方标准,完成车辆更新改造8052辆,建成建筑垃圾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车辆运行轨迹监控和执法处罚信息共享。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40处,消纳能力达1.35亿吨,比“十一五”末期翻了两番。三是环卫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市政主要道路环卫清扫保洁政府购买服务,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建立完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等级标准,实施分级管理;推广清扫保洁新工艺,车行道机械清扫保洁组合工艺作业率城六区达89%,郊区县达74%;实施城六区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月监测措施;建立行业公厕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公厕人性化服务,优化公厕构成体系,提升公厕建设等级,全市改造700座旱厕、建成无障碍公厕7548座;推进背街小巷专业化和小型机械化作业,城区达标率达83.1%,其中文保区全部达标。开展城区6249条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达标工作,加强重点小城镇、旅游景区周边及沿线环境卫生服务管理。

  3.市政公用事业得到新发展

  一是燃气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加强天然气上游输配系统和城镇输配系统建设,基本形成陆上气、海上气及煤制气等三种气源,初步形成市域输配体系,覆盖整个中心城区和除延庆外的所有新城。天然气用量年均增长10%,全市天然气用气量由“十一五”末的76亿立方米增至“十二五”末的14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年消费量维持在30至50万吨。组织开展“送气下乡”和“天然气进村入户”两个惠民工程,惠及农村居民70余万户。二是扎实推进供热节能减排。开展燃煤锅炉房“煤改气”改造,完成187座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供热无煤化。城市供热面积从6.03亿平米增至7.54亿平米,供热清洁能源比例大幅提高,从65%升至83%,四大热电中心建成投产,城市热网进一步完善。组织开展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1800公里,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9000万平方米,实现计量收费面积1.7亿平方米;全市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下降15%。

  4.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进一步健全全市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体系。结合本市实际,确定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和权属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地下管网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明确全过程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排查治理地下管线自身结构性隐患1781公里,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建立管线消隐工程与道路大修同步实施的工作机制,减少路面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锁”现象。建立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搭建“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线信息沟通服务平台”,为工程建设单位与管线权属单位协调配合开展保护地下管线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市政设施运行更加稳定。完成主要道路2万余座检查井病害治理。落实“少丢快补”要求,年度井盖丢失率保持在1%以下,连续三年实现了井盖类案件处置率100%和每月“零积案”的管理目标。优化加油站布局,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广告牌匾、景观照明等设施设置更加规范、运行更加安全。

  (二)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坚持科学规划和任务管理,保障环境建设科学发展和有效实施

  一是制定完善“十三五”时期环境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着眼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首都可持续发展两个大局,把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组织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市政市容发展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并与相关部门、各区规划组成系列规划,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十三五”时期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复审和实施情况评估,完成《天然气环卫作业车辆运行管理技术要求》、《城市景观照明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制修,进一步提升市政市容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水平。二是做好年度环境建设任务管理。按照年度工作重点印发《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任务书》,所列任务共568项,涉及市属相关部门及北京铁路局等14个首都环境建设委相关成员单位任务89项、各区县环境建设任务479项,其中76项经专家论证和网上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通过后成为2015年市级重点项目。

  2.坚持以重大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北京市围绕“四区、四环、十二线”等重点区域,组织开展整治提升工作。

  一是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景观有效提升。制定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三年市容景观提升方案,2015年完成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段、府右街及南长街的人行道护栏、慢行道护栏及公交护栏更换,更换总长度17684米;完成52栋、90万平方米建筑外立面清洗粉饰;治理规范和清洗油饰电话亭、公交候车亭、报刊亭、果皮箱、变电箱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2座彩虹门结构加固和立面见新,更换新华门两侧82套灯笼灯饰,清洗检修253基华灯、2678杆步道灯;完成长安街延绿增彩、树种更换、树池更换、绿地护栏更新等绿化提升工作。编制长安街景观照明提升改造规划并于9月启动提升改造。

  二是昌平西部地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主要整治京新高速、北六环、温南路、顺沙路等16条道路及南口、念头两处火车站,共拆除违法建设65万余平方米,清理垃圾渣土204万立方米,腾退低端产业66家,治理砂石场11处,整饰建筑外立面40余万平方米,绿化365万平方米;完成2处路口加宽、3处高速收费站出入口改造和标识系统完善工程;整修温南路、顺沙路等道路35万平方米,更换增加交通隔离护栏及防撞护栏2.1万余米,完成2.9公里35KV架空线入地工程和55公里架空线梳理工作,提升北六环、温南路、京藏高速等6条重点联络线可视范围内35公里、190万平方米绿地景观,京新高速基本形成两侧30米绿化带。

  三是宛平城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取得成果。完成宛平城核心区、辐射区和联络线等12条重点道路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绿化景观、公共服务设施、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工作。宛平城城内街等核心区域道路铺装1.7万平方米,粉饰建筑立面3.6万平方米,道路硬化2.7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提升3.2万平方米,周边道路路灯架空线入地;京港澳高速六里桥等四处节点实施17.9万平方米绿化。实施西五环首钢物流基地院内破旧厂房整治修饰、违法房屋拆除、沙石场土方苫盖等整治。完成小清河桥西街段截污及环境整治,改善宛平城西部河道环境。西大望路、东大桥路、农展南路、工体和国华热电厂周边等区域环境整治也取得显著成效。

  3.坚持惠民生办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身边环境品质

  一是群众生活出行环境得到部分改善。实施城六区10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实施280个老旧小区、约300万平方米公共区域环境整治,完成整修道路、建筑立面粉饰、规范广告牌匾、拆除违法建设、绿化补植等工作,进一步优化群众身边环境。开展46处区域环境综合提升,已完成通州区北苑办事处等18处区域提升,正在实施东城区北新桥区域等16处区域,其余12处区域正在进行前期准备,计划2016年实施。完成新开通地铁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等4条轨道交通周边环境整治任务。

  二是提高群众身边环境卫生质量。推进城区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达标,推广背街小巷专业化和小型机械作业,城六区6224条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全部达标;做好重污染、雨雪、大风等特殊天气环境卫生应急保障。修整旅游沿线公厕123座,完成80座旱厕改造。城六区公厕密度达到6.7座/平方公里,超过国家每平方公里3至5座的标准,形成固定公厕为主,沿街公厕开放为辅,移动公厕拾遗补缺的公厕布置格局。

  三是开展公共空间设施治理。实施中心城区主要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和地铁出入口等三大空间设施规范治理,共治理报刊亭679处、早餐车604座次,规范公交站牌629块、街牌等各类指示牌6653处,拆除闲置电话亭、报刊亭,违规宣传栏、指示牌、早餐车,闲置破损导向牌等设施,在拆除规范基础上,各类设施也得到维修清洗。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3.4万块,其中户外电子显示屏1.5万块。完成30条无灯路路灯建设任务,根据市民反映,完成18条小微道路路灯增补工作,根据季节、天气和活动等要求,做好人性化开关灯保障。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提前开启路灯107次,延时关灯101次,总时长2349分钟。

  4.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提升首都环境秩序水平

  一是加大环境秩序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拆除3.7万处、1333.2万平方米,拆违量连续三年大幅上升;取缔小散低劣企业3799家,消除治安、安全隐患1.7万处;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落实四类地区管控标准,采取事前布控、非现场执法、联合执法等方式,立案处罚13.3万起,同比上升85.6%。

  二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执法行动。固化部门联动机制,立案处罚施工工地、道路遗撒、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1.1万起,对情节严重的40家施工单位采取停标、记分处理,全市通报批评122家施工单位;空气重污染期间启动应急预案,加大视频巡检、督导检查、现场处置力度;持续推进停车管理专项整治,开展联合执法1.1万次,取缔各类非法停车场346个,拆除地桩地锁7377个,立案处罚785起,同比上升268.5%。

  三是提高工作效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健全执法联动机制,治安、住建、市政市容、交通、环保、城管、交管等部门固化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周、夜间建筑垃圾联合督导、房地产企业涉非法小广告联动执法等机制,强化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等措施,有效提升执法效能。其中,利用住建部门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处罚违法行为507起,同比上升3倍,移送环保部门加收扬尘排污费施工单位106家。城管执法部门推进“四公开一监督”,印发《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四公开一监督”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建成“四公开一监督”互联网平台,实现各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

  5.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继续推动《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海淀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延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建设完成。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0座,新增处理能力5350吨/日,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7321吨/日,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所占比例由2014年的50%提高到70%,标志着本市生活垃圾处理已经完成由传统填埋向资源化处理方式的转变。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全市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150吨/日。各区县积极推进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以北京环卫集团和区县环卫中心为收运主体,日清运处理量约700吨。推动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工作,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建成28座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站并投入试运行。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意见》和验收办法并完成自查验收。基本完成42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新增大型垃圾渣土脏乱点治理。

  二是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实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分类管理,727条一级道路达到“一扫两保”作业标准,二级道路达到“一扫一保”作业标准;推进“洗、扫、冲、收”组合(新)工艺,区县购置48台多功能清洗车,作业覆盖率86%以上;再生水冲冼道路使用量2.04万立方米,同比提升70%;制定《城市道路路面尘土残存量检测方法》地方标准,开展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每月向社会公示监测结果,2015年1-11月全市道路尘土残存量均值15.3g/㎡。

  三是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5年是实施《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的关键一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强化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督查,至2015年11月底,清河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丰台河西再生水厂等34项水厂已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4万立方米/日;琉璃河、门头沟区、平谷区等3项污泥项目目标任务已完成,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能力490吨/日,预计到2016年6月《三年行动方案》任务目标全部完成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从398万立方米/日增加到672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4900吨/日,污水管线从7857公里增加到9147公里,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心城区达到98%。

  四是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建设。编制完成《北京绿道体系交通衔接系统规划建设要求》、《北京市绿道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健康绿道建设项目用地实施管理的通知(试行)》等文件,为规范绿道建设与后期养护提供政策保障。新建东城明城墙、丰台六里桥、通州台湖、顺义府前街等休闲公园30处;建成环二环绿道(朝阳、丰台段)、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绿道、环望京绿道、莲花河绿道、温榆河绿道(昌平段)等市级健康绿道215公里;新建居住区绿化30余处、改造老旧小区绿化25处;拓展城市立体绿色空间,完成屋顶绿化11万平方米、垂直绿化71.4公里。完成造林任务11万亩,累计造林106万亩,栽植苗木5400万株,超额完成101万亩的造林任务,全市新增万亩以上大型森林板块30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10.15%。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林木抚育40万亩,低效林改造6万亩,建设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10处;完成公路河道绿化300公里。充分利用边角地、农村沟路河渠村“五边”和村民庭院挖潜增绿,完成村庄绿化8500亩,栽植乔灌木120多万株、地被32.07万平方米,312个村庄全部完成绿化。全市组织义务植树活动400多次,有310多万人次参加,共植树335.3万株、抚育树木850万多株。

  五是巩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取得成果。全市新增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363个,同时,检查已开展垃圾分类的3390个居住小区,各区垃圾分类进展情况总体较好,基本建立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继续深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结合模式,海淀区将环卫中心改制和物资回收公司融合发展,走出“两网合一”新模式。推进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居住小区直接对接作业,环卫集团京环资源公司在200多个小区开展回收业务,并启动垃圾智慧分类模式。积极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周四垃圾减量日、垃圾文明一日游等主题宣传活动,市区两级共开展400余场。

  6.坚持抓好市政设施管理,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燃气供应保障。协调中石油落实本市天然气用气资源。督促中石油完成陕京四线北京段控制性工程杨树沟、军都山隧道贯通,北京市燃气集团完成西集门站和西集液化天然气储备站工程建设。完成本市锅炉“煤改气”配套燃气外线工程12项。实施送气下乡工作,新发展农村地区液化石油气用户13万户,累计110万户,提前一年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炊事气化。在10个农村地区开展接通天然气试点工程,通气2200户。开展城镇燃气管道占压隐患治理,会同市相关部门,组织各区县、市燃气集团,完成262处重大占压隐患治理年度任务。

  二是加强城市供热保障。加强热电气联合调度,对接冬季供热、电力、燃气保障计划,做好气象会商和供热准备工作,确保按时稳定供热。狠抓供热服务,对往年投诉集中的170家供热单位重点督促约谈,有效降低了2015-2016采暖季初期的供热投诉。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补贴改革,制定了优抚、低保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热采暖补助办法。完成82座燃煤供热锅炉房、2872蒸吨的清洁能源改造。完成313个小区、66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的改造。建立供热计量收费联合执法机制,检查了50个热计量收费项目。

  三是加强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在全国首创并完成地下管线结构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综合协调管理、行业和属地监管、权属主体履责”的管理原则,制定《北京市地下管线自身结构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和《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自身结构性隐患排查管理工作导则(2015年版)》,指导全市各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科学、规范开展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市级地下管线消隐工程项目533项、222公里,均创历史新高。探索建立“管路互随”工作机制,2015年度25条市、区属道路的大修工程与29项地下管线消隐工程同步实施,减少新路开挖和反复挖掘道路的“马路拉链”现象及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年度统计管理体系,首次将南水北调输水管道、立交桥区雨水篦子纳入统计范围,提升年度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数据质量。整合规划、住建和交通等行政许可部门挖掘建设工程信息,并在“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信息沟通系统”推出,引导各地下管线单位对将要开展施工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查防控,预防施工外力破坏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已累计发布和配合挖掘工程1306项,凡开展地下管线保护配合工作的挖掘工程均未发生地下管线事故。加强井盖综合协调管理工作,解决城市道路范围内检查井下沉问题,提高道路平整度,完成34106座检查井的修复工作。

  四是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坚持每季度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综合部署和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消防、反恐、交通、防汛等各项安全工作;完成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和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的起草论证;开展安全检查,排查治理市政市容设施事故隐患,加强春节、“两会”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点时期安全监管。继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及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编制工作。2015年有18家燃气供应企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63家供热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加强应急演练和宣教培训。组织各区市政市容委、北京市燃气集团、北京市热力集团和相关专业企业开展了防汛、有限空间作业、管线事故等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240余场次,开展了应急志愿者应急救护专业技能培训。严格值守应急,及时处置突发事故。组织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各单位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故及架空线缆隐患79起,发送“应急抢险工程占、掘路施工配合单”219份,协调路政、交管、城管等部门全力保障了各类管线抢修工作。

  7.坚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协调10个行业主管部门编制《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考评实施细则》。继续推进“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共组织12次环境建设月检查,检查行驶总里程约2.4万公里,现场抽检点位1248个,整治达标1200处,整治达标率96.15%。指导区县落实自查机制,各区自查2835次,检查点位296645处,检查发现问题422310个,解决问题419805个,区内通报1139次。继续依托小卫星开展市容环境监测,发现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73个、约44.39万平方米,依托卫星监测整治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51个、28.72万平方米,同时监测京广、京津等九大干线和12条高速公路两侧30米内环境状况。

  二是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深入推进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市、区、网格化主管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印发《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微循环建设指导意见》,开展微循环工作机制建设,在城六区试点与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北京市排水集团、北京市照明中心进行包括人员、管理、信息三方面对接的微循环机制建设,推动管理资源和管理中心下移,建立分级分层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快案件流转速度;制定《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案件公开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制定本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案件公开方案,计划今后三年通过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平台和实体平台三个渠道,分级、分批陆续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案件的公开。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共立案城市管理问题383.9万件,结案357.5万件,结案率93%。

  三是狠抓建筑垃圾运输消纳管理。印发《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定期评估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管理责任,确定考评监督流程,建立联合督导、日常检查、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开展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定期评估。北京市8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全年查处违规建筑垃圾车辆1224辆,查处、停工、约谈、整改违规工地370处。完成建筑垃圾车辆运输管理系统建设,8184辆建筑垃圾运输车可在线监控,市政市容、住房建设、交通运管、城管执法、环境保护、公安交管等部门实现执法处罚信息共享。全年办理建筑垃圾相关行政许可3184件,建筑垃圾消纳清运量3371.38万吨。全市建筑垃圾消纳场所40个,处置能力1.35亿吨。

  三、挑战与对策

  (一)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首都环境建设提出更大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就要求今后推动首都环境建设,不仅要考虑北京,更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区域整体环境的提升,特别是在环境建设标准对接和生态环保领域要着力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首都环境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城市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提出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要实现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必须以国际一流的标准推进首都环境建设,使城市环境建设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布局不断完善、社会结构深度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和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过程中持续改善,这对北京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对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期待。随着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绿色空间、更多的锻炼场所、更洁净的空气、更干净整洁的街巷、更有秩序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是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管理者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城市环境管理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展望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十三五”规划已初步制定。规划围绕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优化与重组、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要决策落实为重点,推动环境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显著改善,环境秩序进一步好转,城市更加宜居,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的新期待、新需求,使首都环境建设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中起到保障作用。

  规划结合首都区域协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提出“四大环境”和“四个区域”的治理任务,在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方面,通过规范治理,让市民享受“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生态、完备的设施、和谐的秩序”;同时加强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和薄弱区域四大区域环境建设,推动实现“安全、便利、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和“安心、舒心、开心”的宜人生活。此外,规划还结合“十三五”期间本市的重大事件、重大会议活动,围绕“三个区域、三项工程、五条线带”开展环境建设。“三个区域”是指核心城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以及棚户区、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等环境建设薄弱区域;“三项工程”是指区域提升、背街小巷等环境建设民生工程,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新机场等重大活动及重点项目环境建设工程,以及重要会议及重大节日环境保障工程;“五条线带”是指积极推进长安街及中轴路沿线、城市环路及重点大街沿线、高快速路及国道沿线、河湖水域沿线、铁路及轨道交通沿线环境建设。

  (三)2016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思路

  2016年首都环境建设将立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首都可持续发展两个大局,从服务群众需求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协同治理、创新发展、依法治市”的思路,做好“十三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开局,逐步实现环境建设“四个转变”,即由被动型治理向主动规划建设转变、突击性整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环境治理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北京内部环境建设向京津冀整体协同转变,推动城市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城市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推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新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建设。推进长安街、中轴线、京哈铁路、京沪高速、二环路、三环路等沿线环境建设。做好重大会议活动环境保障。

  二是立足首都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继续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措施;强化施工扬尘管理,推进砂石场治理;继续开展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继续推进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开展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规范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继续开展建筑垃圾联合督导和日常监管;推进完成《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继续开展城市绿化,推进规划绿地建设,有效增加城市绿量,不断完善城市绿地布局。

  三是服务群众需求,推进环境建设共享共治。开展环境惠民工作,实施49处区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开展市级21条、区级63条城市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开展100条背街小巷、60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新开通轨道交通沿线及出入口周边环境,继续做好已开通轨道交通站点及沿线环境整治;组织实施100公里主次干路通信架空线入地;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单位厕所开放促进机制,提升旅游景点、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周边公厕服务品质,提高农村和薄弱地区公厕服务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全市旱厕改造;开展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地铁出入口“三大空间”设施治理,做好五环路内和郊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设施治理工作,全市50条重点大街推广设施“二维码”管理。开展环境秩序问题集中治理,坚决拆除违法建设,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重点整治乱停车、乱摆摊、乱挖掘城市道路,做好非法小广告、违规牌匾标识、违规户外广告整治;采取“分类治理、疏堵结合、科技应用、法律支撑”方式,实现“停车入位、停车交费、违停处罚”格局,统筹推动停车问题解决;推进黑车常态化整治和源头性治理相结合,遏制黑车运营季节性和局部高发问题。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研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基础设施投入。

  四是立足首都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面统筹,促进市、区城市管理执法力量整合,扩大综合执法范畴。继续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委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逐步强化各区环境建设力量,继续研究完善日常管理机制,推进年度重点项目落实。继续强化和完善环境建设考核评价,继续开展“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进一步完善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网格化城市管理水平,提高运行处置效率,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微循环”;继续推进郊区平台建设,配合推动“三网融合”,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创新京津冀环境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探索与首都周边区域建立环境建设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结合冬奥会举办、新机场建设等工作,探索从规划阶段入手同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一体化环境建设,形成首都周边区域一体化环境景观。

附件:文件名文件名文件

Tags: 市政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