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1-28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华西都市报
1月2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通报:陕西广联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药品经营企业存在购销非法回收药品、或为购销非法回收药品企业违法提供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部分企业还通过禁止登录计算机系统、临时停业等方式逃避检查。食药监部门已责令相关企业停止经营,并撤销了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相关涉事药品已被分别扣押或责令企业追回售出的药品。
虽然食药监部门已责令其停止经营,撤销药品经营质量认证,涉事药品已被分别扣押或责令追回。看似补救还算有力稳妥,但是也不能完全打消公众的食药安全焦虑。仅就此次通报的回收洗白案例看,涉事企业遍布多省,而列出的药品非法回收回流图,就等于标注出一个横跨多省市的药品“回收洗白再售”利益链。
这就不由得不让人忧心,类似有安全隐患的非法回收洗白药品,还有多少处于尚未暴露的潜伏状态?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看不见的隐性链条?就像毒奶粉、激素和添加剂事件一样,每每爆发后带来的都是对于“行业潜规则”的普遍焦虑,而这只有靠食药监部门的常态化执法带来的持久公信,才有望彻底消除。
要筑牢安全防线,不仅查处上要主动出击,不能在家坐等,而且还应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执法力量,食药监部门可以和工商、税务、质检乃至公安系统联合出手。避免执法权上的各管一截,“九龙治水”式的扯皮推诿。
这是执法层面,其次,市场需求上,药品安全也和用药需求有关。医改上的以药养医,“大处方”的过度医疗,乃至药品采购上的一些不透明空间等也是间接滋生药品非法回收乱象的社会病症。这当然不是靠一个个药企自律能解决的,需要多方介入的综合诊疗。但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赢得解决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在药品生产上,仿制药企的政策走向和游戏规则,其实也和民众用药安全紧密关联。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制度,已在正式施行的前夜。能有和国际知名药企一样的研发竞争力当然是愿景,但短期内退而求其次,一致性评价制如果真能落实,让哪怕没有生产原研药能力的国内药企,在仿制上真正做到有效而无毒副作用,让仿制药真的买得放心用得舒心,也是阶段性胜利。这样,至少让来路不明的回收洗白的三无山寨伪劣货,或失去市场上架的机会。
以上几道防线必须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管闭环,一环也不能松懈溃败,否则最终哪里有缝隙,哪里就有滋生安全隐患的空间。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