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6-30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潍坊晚报
日前,国家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发布的《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评审结果》显示,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5家药企获批定点生产地高辛口服溶液、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等3类短缺药。
近年来,市场上的多种“廉价药”和“救命药”,如解救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抢救休克用的去甲肾上腺素、抢救肝素导致出血的鱼精蛋白及这次获批定点生产的治疗心脏病常用药地高辛口服溶液等,在多地屡屡出现药品短缺、脱销断货等告急消息,每每引爆社会的恐慌情绪。如今,随着5家药企获批定点生产3类短缺药,一度供不应求的“救命药”“廉价药”在定点生产模式下有望得以进一步破局。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其对于化解部分特效“廉价药”短缺这一市场痼疾到底能有多大疗效,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医药行业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导致急(抢)救药品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产量减少、原料药供应不足的问题,也与质量标准提升和原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生产线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有关。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供应意愿自然会下降。加之有些药品由于用量小、临床需求不确定等原因,致使供需难以有效衔接。说到底,“救命药”短缺现象之所以一再上演,还是由于药企难以从中获利,主动生产的动力严重不足。
对此,国家在2012年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定点生产试点的实施方案》,表示试点品种价格采取政府定价管理,保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各地公立医院在采购定点生产范围内的基本药物品种时,优先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统一价格采购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可见,政策层面的保障力度是足够的。但实际上,目前定点生产对解决短缺药问题效果一般,从2007年开始尝试定点生产到现在,没有几家定点生产企业能真正获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全是药价低廉的错,更非定点生产惹的祸,在很大程度上是销售层面的问题――一来,由于利润上没“搞头”,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采购意愿不足的问题,就算是勉强采购了,一些医生也不愿意使用,这便导致药物在流通环节“卡壳”;二来,很多医疗机构存在拖欠药款等刁难药企的行为,也打击了药企的生产积极性。所有这些现实的障碍,在相当程度上架空了定点生产这一制度的善意。
定点生产本身没毛病,但必须有相应配套政策作支撑,不妨借着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东风,在药品采购环节进一步出台强制性规定,约束医疗机构必须采购,采购之后必须优先使用,彻底打通“廉价药”“救命药”的产供销链条,为其创造正常生存的良好环境。如此,或许才有真正破题的可能。
Tags: